本网讯 10月15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筑梦新气象”一行调研团莅临我校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座谈交流,随团来访的有科研处(决策咨询处)副处长薛建军、国际培训部副主任蒋磊等8位青年气象专家,广东省气象局人事处处长彭黎明等陪同来访。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院长赵龙跃、教授杨剑和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部分师生出席座谈会,双方围绕“国际气象治理专业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合影
会议伊始,赵龙跃简要介绍了国际治理创新学院的发展背景、“五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薛建军、蒋磊分别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干部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有关的国际培训工作。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北京区域培训中心,自2003年起干部学院已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万余名气象专业人才,目前气象国际培训业务涵盖国际人才培养、气象情报支撑与外事服务等多个板块。2025年4月,中国气象局依托干部学院等单位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培训中心”。
在双方相互介绍各自背景与优势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围绕国际气象治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杨剑教授指出,专家型国际治理人才需具备“拿得到项目”“上得了谈判桌”“讲得了英语”“通得了决策层”的四维能力,从而在技术进步、科技发展与国际治理中切实贡献中国智慧。他强调,人才培养应面向数字化未来,充分依托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在国际组织网络、国际专家团队与优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实现专业领域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契合。
彭黎明对此表示高度认同,提出应进一步整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国际资源与中国气象局的行业优势,依托广东“融通港澳”的区位平台深化协同合作。他特别指出,目前双方合作已取得两项标志性的进展:一是成功举办“国际气象治理青年后备人才”培训班,赵龙跃参与了有关课程的设计和讲授;二是从2026年开始,在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国际事务专业硕士招生项目中新增“国际气象治理”研究方向,这些成就标志着广东气象局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培养国际气象治理专业人才工作迎来重要机遇,具有深远意义。
在交流环节,多位青年气象专家结合自身岗位与实践,围绕国际气象治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专家指出,当前气象领域国际人才需兼具自然科学功底与社会科学素养,以及熟练的语言应用与国际规则把握能力。针对现有培训体系,彭黎明建议构建分层级、系统化的培养框架,以实现人才梯队的持续建设。杨剑进一步建议联合编写专门的国际气象治理核心教材,涵盖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气象治理等内容。同时,专家呼吁强化与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双向实习与实践交流,通过参与治理一线的实践,切实提升人才对全球南方国家诉求的理解与国际谈判能力。此外,也有专家提出应进一步发挥科技情报与数据资源在人才识别与课程设计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历史资料与现代分析技术融合,赋能高水平、复合型气象人才的培育与选拔。大家一致认为可通过国际治理创新学院“五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气象部门专业优势相结合,共同培育兼具外语能力、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气象治理专业人才,有效缓解有关领域人才的短缺问题。
赵龙跃指出,这次座谈交流非常及时,感谢并邀请各位青年专家进一步关注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广东省气象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围绕气象行业需求与高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象治理,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需要,加速培养兼具理想格局、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气象治理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