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砥砺奋进。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广外人用青春与汗水,在岁月的长河中镌刻下无数深刻而动人的印记。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盛景,这里有老一辈教师们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奉献故事;有莘莘学子怀揣梦想、收获成长的青春往事;有校友们拼搏奋进、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奋斗篇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广外人的担当与使命。在广外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广外新闻网特推出“印记广外”栏目,记录一代代广外艰苦创校、励精图治、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抒写一段段广外人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和记忆,铭记过往,展望未来,共同书写广外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王桂珍是广外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1975年留校任教,在桂诗春、李筱菊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和教改项目,如参与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的研发、高考听力与口试的研发与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工作。作为广外英语专业的资深一线教师,王桂珍亲历了高考英语改革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广外在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创新。

王桂珍
近日,王桂珍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高考英语改革中的亲身经历以及那些年的广外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岁月。
高考英语改革从广外启航
王桂珍回忆道,广外作为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第一批拥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在英语教育改革与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外就通过中英合作项目陆续派出一批年轻教师前往国外深造,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这些教师学成归来后,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那个时代,广外的教师们在桂诗春教授、李筱菊教授等前辈的引领下,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外语教育的执着追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实践。他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王桂珍向记者介绍道,“广外的教师们在那个时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他们的努力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教育部决定在广东省进行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拉开了我国考试现代化的序幕。王桂珍回忆说,“85年开始的高考英语考试改革从广东开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研发则是从广外开始。” 此前的高考英语考试设计了大量单词和单句层次的试题,重语言形式而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当时广外有一批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渴望用新的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他们高度认同李筱菊教授所积极推进的交际教学法并在李筱菊教授的带领下热情地投入教学改革,也由此引发了对英语考试改革的尝试。
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和有利于促进中学的外语教育是高考英语科目历来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为了使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英语科目的高考改革无疑成了重要的契机,一个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重点从纯粹的语言知识学习到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契机。在桂诗春教授和李筱菊教授的指导下,王桂珍参与到了高考英语改革的工作中,尤其是高考英语口试的研发工作。
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
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在高考中开展英语口语考试的省份之一。广东省高考英语科目于1985年开始加设口试并于1996年对口试进行了重大的题型改革,引进了交际法测试,使用角色扮演取代原有的朗读题型。这种“信息交流”口语考试形式,要求考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完成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等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同时,两名主考官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向考生提供信息(甲考官)和了解信息(乙考官)。两位考官根据考生提供信息的量和质进行评分。
王桂珍回忆道,“从技术层面上衡量,评价一个考试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信度和效度。效度是指考试是否考查了我们想要考查的内容,而信度则是指考试结果的公平性可靠性。”1996年开始的英语口试旨在通过“直接口试”(俗称“人人对话”)考查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她说道,“我们设计的口语考试理念是让学生能够开口说英语,去了解信息,并将信息转达给别人,以此来测试考生能否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交际能力。”
然而,大规模口语考试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王桂珍说,“最大的挑战是组织工作和评分标准的把握。” 为了确保考试的信度,他们对主考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王桂珍回忆说,“我们要求主考官必须拿到主考资格证才能上岗,以确保评分的信度。”随着报名参加口试的考生逐年增加,这种考官培训连续进行了几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口语考试的效度与信度,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探索。2004 年广东省开发并实行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考试, 是国内英语测试界里的一个重大举措。之前的口试是采用 “直接口试”,2004年之后的口试则采用 “半直接口试”, 即借助录音机或计算机为媒介的考试, 考生被要求根据他们所听到的录音内容和所看到的文字画面作出反应, 俗称 “人机对话”。
高考英语口试的改革有效地配合了新一轮的英语科课程改革,对中学的英语教学起到了正面的反拨作用,课堂教学更为重视“能用较为得体的语言进行真实的口语交际,着重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高考英语改革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高考英语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王桂珍指出,“改革永远不会停步,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考英语考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从最初的人人对话考试,到后来的人机对话考试,高考英语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优化。
王桂珍谈到,“考试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很重要,它体现了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在的高考英语考试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朝着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在谈到高考英语改革的未来时,王桂珍充满信心。她认为,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考英语考试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她说,“未来,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借助 AI 技术来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让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外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王桂珍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广外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她认为,外语能力及国际交往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我们希望广外的教师能够继续传承这种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的外语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说。“只要是对英语教育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
广外作为外语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为全国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外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为国家的外语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桂珍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考英语改革仍在继续前行。广外的教师们也将继续秉承使命与担当,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而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