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心理健康节,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面对全球心理健康挑战,以自然为媒介的心理疗愈方式正成为重要应对路径。广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中心”)将学界前沿的自然疗愈理念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校园活动。通过花卉养育、种球栽培、绿植伴行返校等创意活动,让学子们在照料植物中放松身心。该系列活动自启动以来反响热烈,不少参与者收获了独特的心灵治愈体验。
一隅心安处 于方寸间搭建“心灵绿洲”
如果你恰好经过心理中心门口的小花园,会看到数十余盆绿植正在窗台舒展枝叶。心理中心定期组织同学担任植物养护志愿者,让他们在假期照料门前的花卉和植株。不少志愿者反馈,观察植物从萌芽到开花的生长过程,能让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调节心理、舒缓压力。

志愿者养护的花卉
志愿者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和体会植物从萌芽到凋零的生长周期,帮助同学们接纳生命规律,增强心理韧性。许多志愿者在学业间隙参与活动,通过照料绿植缓解压力,在与植物的互动中逐渐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些曾被学业压力模糊的感受,正在叶片舒展的节奏中逐渐清晰。
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指出,置身自然环境可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系统降低人体皮质醇水平,仅需20分钟即可实现有效减压,揭示了人与自然互动对心理健康的深层疗愈价值。心理中心的王老师表示:“我们专门设计了活动空间,让同学们得以走出宿舍的封闭环境,走进阳光、感受社交和参与活动。这些共同构成了恢复性环境。”新疆籍的同学们因家乡遥远,难免时常想家,便可通过绿植与家人分享校园生活。志愿者阿布都萨拉木・玉苏普端起一盆绿植,对着屏幕里的母亲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些生长在南方的小小植株,悄然架起了跨越四千公里的情感桥梁。

志愿者在照料植物
老师们始终以专业的素养和温暖的态度陪伴着同学们,不仅传授科学的养护知识,还关注志愿者的心理体验,致力于帮助大家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起初,志愿者们对心理中心的植物并不熟悉。但经过系统化的园艺技能培训,他们很快学会了分类管理:将喜水的太阳花、耐旱的多肉植物等分区安置,显著提升了养护效率。面对植物养护中的突发问题,志愿者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迅速调整养护方案,让发黄的叶片重现生机。植物的回应,让志愿者们感到无比“治愈”,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植物养护活动将植物生长与学子心灵成长巧妙联结,志愿者们不仅学会观察植物状态、解决实际问题,更在见证新芽萌发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样的活动帮助他们找到了与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密码。
休眠到新生在种球之下探寻生命节律
“你听!新芽顶破种皮时会有细微的爆裂声。”在“球根绽华”活动现场,英教学院的组织者罗逸凡把一个个水灵的种球放在参与者们的掌心。这不仅是一场种植活动,更是一场生动活泼的心理成长实践。
种球培育活动体现了心理中心以种球为活动载体,蕴含着“学习迁移”心理学原理——同学们通过观察植物休眠与复苏的规律,将养护经验迁移至生活,实现“以物观己”。同时,种植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如触摸泥土、感受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疗愈。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实践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生命的多样性。种球长达半个月的休眠等待期里,中文学院的许雅婷持续测量土壤湿度、细致观察嫩芽变化,体悟到等待本身即为答案。这正如心理中心王老师所说:种球休眠规律教会学生等待与遵从生命节奏,多肉与阴生植物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善于寻求平衡,这便是具身化的学习迁移。

许雅婷培育的种球开花
这种以自然为媒介的疗愈机制,深刻印证了认知发展与环境互动的共生关系。见证者收获的不仅是种植成果与劳动经验,更是对心理成长本质的理解:真正的心理成长,往往萌发于身体力行的生命对话之中。这正是心理中心所传递的核心理念——让自然的疗愈力量在躬行实践中自然地生发、传递。从窗台到校园角落,种球以它们特有的方式陪伴学子成长,让这些故事在更广阔的天地延续。心理中心也将持续守护师生心理健康,提供专业心理支持,让心灵成长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陪伴越山海奏响绿意共生之曲
认知的重构最终需要回归现实联结。那些曾被精心照料的植物,变成了连接故土与校园的情感信物。在“倾心之劳”活动中,学子们将家乡的植物种植到校园的土地上,为五育园注入活力。夏日炎炎,这些绿植在心理中心里向阳而生,与学子们共同书写着属于成长的葱茏篇章。
依据注意力恢复理论,个体在专注培育植物时,能通过与植物的系统性互动,逐步构建出人与植物协同生长的良性“生态系统”。法学院张靖铱表示,植物就好似个人的情绪“晴雨表”,定期浇水、施肥,观察嫩芽抽条。这些看似简单的照料,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学子们希望植物茁壮成长,就如同渴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一样,他们将植物视为自我成长的镜像,与植物共同成长。

张靖铱养护的蝴蝶兰
植物的移植生长过程如同参与者初入陌生环境的适应期。初入新环境的参与者与被移植的植被都是环境的“闯入者”,但只要坚持融入与适应,二者便能逐渐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这恰是植物隐喻发挥作用的生动注脚:当大学生将个人心理挫折与植物逆境联系起来,那些直观的自然意象便将抽象的成长困境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启示,促使我们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我做不到”到“我正在成长”的转化。
学生组织者与全体参与者通过照料植物的实践,践行了发起人罗逸凡的初衷——“我们能从植物身上获得的,从来不只是观赏的愉悦。”参与者们发现,在照料绿植的过程中,植物破土而出的韧性、枯萎后再度萌发的新芽,无不隐喻着突破困境的勇气。当春日的暖阳洒满校园,那些由学生精心照料的植物,正与它们的照料者一起,向着更辽阔的天地舒展枝叶。从一盆绿植的养护到一颗种球的苏醒,一系列园艺活动让同学们在亲近自然中舒缓情绪,在侍弄花草的日常里与自然对话,在群体的互动里收获温暖,为心理健康注入了细腻而持久的力量。
在“5·25心理健康月”期间,学校推出涵盖体育竞技、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广受学子欢迎,鼓励学子们参与其中,亲近自然、舒缓压力,实现心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