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有这么一群广外青年,他们怀揣爱国热忱,传承五四精神,有的奔赴祖国西部支教,在艰苦环境中践行担当使命;有的踏出国门,在世界的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学校策划“五四青年”专题,聚焦广外学子在志愿服务工作上绽放的光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广外学子的青春力量,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着广外研支团的青年们奔赴祖国山河的广袤大地。怀揣这份信念,10 名“00 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带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踏上前往新疆和贵州的征程。
新疆分队:在边疆接续教育长跑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静静矗立。早春时节,沙尘似给教学楼蒙上一层淡黄轻纱。教室里,同学们正全神贯注地默写着课前布置的诗词题目。我校青燕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张骥,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期待,注视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维吾尔族学生脸庞。身为“00后”的他,带着广外学子独有的基因,与团队成员谭嘉茹、幸玲玲、张洪滔一同,在这片遥远的边疆土地上,接续着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教育长跑。

研支团成员参加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岗前培训
然而,这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中学,长期面临教学连贯性的严峻挑战。由于支教教师队伍频繁更迭,学生每年都要适应新的教学风格,这无疑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这四位青年教师没有丝毫退缩。

张骥参加兵团“名师送教”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
作为语文老师的张骥,深知培养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他设计了一系列特色课堂活动,如课前五分钟主题演讲、班级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这些活动,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语文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同学们逐渐克服内心的羞涩与恐惧,变得更加自信、敢于表达。他们在古诗词的韵味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张骥还参与了兵团第二轮“名师送教”活动,他的课程录像还被上传至兵团精品公开课课程官网,成为众多教师学习借鉴的优质资源。

张洪滔将角色扮演融入英语课堂
负责英语教学的谭嘉茹、幸玲玲和张洪滔,面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从最基础的音标和语法入手,运用启发式、鼓励式教学,为学生夯实英语学习的根基。同时,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不仅如此,三位老师还“各展神通”,有着独特的“教学法门”。谭嘉茹邀请外国友人Emily与学生视频连线,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与外国人交流,感受地道纯正的英语,拓宽国际视野。幸玲玲将电影英语配音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不仅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张洪滔为提升小学生英语书写能力,组织年级组开展“英语书写大赛”。学生们不断克服书写难题,一笔一划都书写着成长与进步。
四位研支团成员充分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独有的“创新力”和“亲和力”,以独特的教学视角、生动有趣的课堂呈现,赢得了校内师生的一致赞誉。在半年的支教时光里,研支团成员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倾囊相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在生活和心理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研支团成员于“七彩假期”课堂剪影
除了教学工作,他们还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张骥多次主持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他那激昂有力的话语,如战鼓般激励着学生们努力奋进。他还和张洪滔一起组织学校义教部“翰墨初启·开笔破蒙”开笔礼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仪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启求知的大门。此外,他们还协助年级组筹备教师节、冬至、元旦等节日的文艺汇演。在文艺汇演中,他们编排的诗朗诵表演和歌曲表演,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贵州贞丰分队:在山乡褶皱里点燃微光
历经三个小时的山路颠簸,大巴车驶过最后一道急弯,贵州贞丰中学的校门才终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24年8月,青燕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的陈嘉华、黄韵淳、陈晓婕、欧阳钦四人于此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支教之旅。怀揣着“能影响一点是一点”的朴素信念,他们以广外的学科优势重构课堂模式,用多彩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将脚步延伸至云雾深处的乡镇中小学。

贵州分队四人教师节合影
教学是支教之旅的“重头戏”,如何切实解决学生的疑惑,让他们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研支团成员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想让学生学会考试,还要让他们能深刻地感受知识点背后的精神和内涵。”教授高中政治的欧阳钦深有感触。在备课时,为了让同学们主动参与进课堂,他不仅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度剖析,还致力于丰富教学形式,让课本上的“公平正义”化作具体可感的抉择。这种将政治认同具象化的尝试,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成了思辨场域。
而在另一边,负责英语教学的三位研支团成员则遇到了不一样的挑战。当学生反复混淆“con/com”前缀时,她们没有简单地归咎于练习不足,而是侧重唤醒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她们带领学生们追溯拉丁语词源:“就像溪流遇到岩石会改道,从发音的连贯性思考,辅音遇到闭口音也会变形。”这种用语言学思维解构语言规律的教学法,让背单词不再是机械重复。

研支团成员公开课授课
文体艺术节是研支团在教学之外负责举办的活动之一,陈晓婕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与开展,并引导学生以“主人公”身份参与进来,“舞台以及表演都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的。”陈晓婕骄傲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此外,她还组织学生会部门开展了以“梦想启航,探索无限”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大赛与校园闯关等活动。“我们希望他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看到自己无限可能的未来。”

社团展演与学生工作合照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研支团的成员们沿着广外往期研支团架设的爱心桥梁——继续开展公益合作项目,组织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免费换取名著。今年成员们特别采用了线下宣传的方式,吸引超过200名学生参与其中。当月,陈晓婕还组织开展了书签制作比赛,让学生们从自己喜欢的书籍中选取一句话,并据此设计书签。

与学生会部分干部合影
在贞丰中学的服务点之外,研支团成员发现县内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们跟着祖辈生活。为拓展帮扶半径,他们积极对接贵州团省委与北京飞行者航空航天科普促进中心,将航空科普课堂搬到全县中小学。
当研支团抵达必克小学——全校仅有百余名学生的乡村学校时,许多当地老师都前来欢迎。“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和从广东远道而来的大学生交流。”一位当地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感受到沉甸甸的期待。活动中,分队成员系统讲解中国航空发展史,播放他们专门邀请的航空航天专业学生录制的视频,其中激动人心的画面引得惊呼连连。研支团举行的九场航空科普宣讲覆盖全县超千名学生,不少孩子课后围着老师追问:“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这些瞬间让团队更坚定信念。“传播航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关爱孩子们也很重要。”陈嘉华在活动总结时感慨。该系列活动得到了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的高度肯定,并被航普中心微信公众号宣传报道。

航空科普宣讲活动合影
贵州台江分队:在山间种下“双向奔赴”的桃李情
“在工作日期间,我们98%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给了学生。”葛峻汝和卢一佳担任贵州台江县第三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老师,开启长达一年的支教生活。繁重的教学任务、基础薄弱的山区学生在她们的肩膀上添了不小的重量。在教学前,葛峻汝和卢一佳面临着如何营造课堂氛围的难关。台江县第三中学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面对学生违反纪律,出现迟到等现象,卢一佳制定班规,如早读公约——对迟到的学生进行惩罚,对早读全勤的学生给予奖励。“有奖有惩,早读情况确实改善了很多,”卢一佳欣慰地说。
研支团成员发现学生们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又碰上教材改革,新教材向发达地区看齐,难度大。为了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进去,她们选择灵活放缓教学进度,用两三周时间进行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拼读技巧,重新树立学习信心。葛峻汝说:“虽然进度慢了点,但能确保学生真正地学习到知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努力逐渐见效,部分学生从不敢开口到主动拼读,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卢一佳正在课堂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研支团成员将多媒体工具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她们在课堂中引入英文歌、英文电影,利用希沃白板设计单词闯关游戏等等,用轻松的形式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们最期待的就是英语课放电影,”葛峻汝笑着说,“但我们会控制在两周一次,提升他们兴趣的同时保证教学进度。”

英语写作之星班级颁奖典礼
坚守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葛峻汝和卢一佳白天备课、上课,晚上巡寝、批阅作业,全身心倾注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
在日常教学任务之余,研支团成员卢一佳、葛峻汝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学生订正听写本的时候,葛峻汝老师意外发现听写本上有一个着特别的“奖章”——写着“葛老师爱徒,你真是太棒了”,中间还画着可爱的表情包。这份自创的“荣誉认证”让葛峻汝感触颇深:“老师的鼓励对孩子很重要,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肯定”。
老师的用心,学生总会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在心理社团活动时,学生们需要在纸上画一瓶奶茶送给想送给的人。其中,有几名学生写下了他们心中感念的名字——葛峻汝老师。让葛峻汝没想到的是,某个返校日真有学生送来了一杯甜蜜的奶茶。葛峻汝动情地说:“我们之间产生了很多感情,真的特别感动和开心。”这些带着体温的心意,让年轻教师们体会到“双向奔赴”的桃李情。
研支团播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向阳生长的勇气与智慧。最明显的蜕变发生在一个性格内向的女生身上,她起初甚至在课堂上怯于回答问题,后来主动找葛峻汝谈心。葛老师引导她遵循内心想法:“不必为了迎合同学改变自己,走好自己的路,老师会陪着你成长。”山区留守学生的心里或许一直渴望着青春期出现更多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她不仅声音清亮地回答问题,也会在擦肩而过时悄悄给葛峻汝塞来一颗糖。葛峻汝还惊讶地发现,她的成绩逐渐上升,这也见证着破茧成蝶的轨迹。
支教之余,葛峻汝和卢一佳以“体验者”“参与者”“助力者”三重身份,一步步走进当地生活。中秋节,她们参加了台盘村的“村BA”活动。文体艺术节中,从节目筛选到彩排,从音乐灯光到主持稿,三十天里的她们的每一份付出都有迹可循。秋收季节,葛峻汝和卢一佳又把脚印嵌进稻田。她们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帮忙收割、搬运稻谷,用脱谷机给稻谷脱粒,在实践中培养了她们作为青年志愿者助农、知农的农业情怀。

葛峻汝参与秋收活动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苍茫边际,在云贵高原的褶皱深处,这群青年的支教故事还在进行着。他们在讲台上传递知识,在生活中给予关怀,在活动里激发潜能,让教育的温度在边疆与山乡悄然蔓延。
我校青燕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15年,累计派出10批共68名广外青年志愿者前往贵州黔西南自治州贞丰县、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展支教工作,累计服务学生超过200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万小时,在服务地取得丰硕成果,多次受到学校和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评价。研支团志愿者们先后获得全国西部计划考核优秀、县“优秀志愿者”“优秀支教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师等荣誉。
他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展现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让青春在奉献中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也将成为激励更多学子投身支教事业的灯塔,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奔赴基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