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学的十字路口,有人盯着“标准答案”亦步亦趋,有人在尝试中从唯一解拓展到最优解。当“实践”的课题缓缓展开,广外人正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填写答卷——他们中,有人初探职场,有人解锁专业新知,有人用脚步丈量远方,还有人用行动温暖他人。在广外学子的实践求索路上,时光不再是日历上的空白格,而是书写新可能的原稿纸。
贺一迪:新闻探索 步履不停
新闻学院2023级学生贺一迪选择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开始她的第一次实习。尽管之前从未实习过,但她并不害怕,还做足了准备,不仅巩固了课内的理论知识,还抽空在网上学习剪辑视频。

贺一迪现场采访
实习期间,贺一迪深刻体会到了记者工作的高强度。在这个岗位上,日常工作紧凑有序:上午外出采访,下午编稿,晚上六点新闻就要播出。如果采访地点远,则需要一早起床赶往台里,再随团队奔赴采访现场。
尽管工作强度大,但贺一迪从未退缩。实习让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新闻行业的快节奏和高要求,“记者的功夫不仅在采访那一刻,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剪辑制作,都全程参与。”此外,记者还得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在一次关于湖南 “国际范” 年味的报道任务中,台里临时决定采访在长沙过年的国际友人。她跟着记者老师迅速奔赴现场,经过一番波折,终于在长沙市中非经贸博览会高桥分展馆找到了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馆长。因为没带翻译老师,贺一迪临危受命充当翻译,最后顺利完成了采访。
贺一迪把实习看作是 “不断试错的过程”,一段段的实习之后,她对个人成长与职业规划将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时贺一迪也会感到疲惫,但当实习结束,回头再看这将近两个月的时光,她发现自己收获满满,假期也因为这段实习经历变得充实。
黄子颐:知行合一 温故知新
法学院2023级学子黄子颐在岭南律师事务所开启了她的第二段职业探索。相比法院实习初探的忐忑,她在律所实践中多了几分从容,但挑战悄然升级,律所工作更考验人的自主性与抗压性。

黄子颐
自主学习是职场的第一课。校园的课程学习往往是跟着老师循序渐进,但职场中的带教律师无法面面俱到,因此黄子颐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看着那份合同可以说是无从下手,不得不上网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合同审查,但理论和实际的差异让整个过程十分困难。”她意识到校园与职场学习知识的逻辑顺序存在巨大差异,前者是理论到实践,后者则是案件驱动探索。
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好状态。“年二十九那天,同事们一起吃饭,突然收到通知说某个数据需要调整,所有人立刻拿起电脑工作。”回忆起这段紧张刺激的经历,黄子颐笑着表示加深了她对敬业的理解。在紧张的实习中,她偶尔让自己松口气。
职场是实战一线,课堂是后方指挥。“在民法课上,我学习了‘到期日’的算法,而在实习中,我接触到了行政法中关于法定节假日‘到期日’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黄子颐温故知新的喜悦溢于言表。此外,从个人成长来看,她跟着带教律师接触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的律师团队,学习了商务礼仪,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这对我的整个职业生涯甚至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在未来行政法的学习与应用种下了实践的种子。黄子颐在律所的工位上,紧紧抓住一切机会,让知识从课本走向现实,为“知行合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曾昕:千里赴藏 万般情长
一个支教梦、四轮面试、两天两夜的火车硬座将新闻学院2023级学生曾昕带到了离家千里的西藏。这是她第一次到遥远而陌生的西北地区。走过雅鲁藏布江边上的山路后,曾昕到达了群山环抱的学校,开启了她长达一个月的支教生活。

藏区学生为曾昕(下排左三)等支教老师庆祝新年
曾昕负责给初三学生教授英语,对于非师范生的她来说,准备教案、早读巡班、正式上课、课后家访等都是第一次。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但“从眼神中看出来他们很好学。”为了更高效地教授英语,她仔细分析孩子们过往的考卷,针对孩子们的薄弱点进行专题复习。她还主动放弃午休时间留在办公室为孩子们解答问题。一开始敢于前往询问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她的鼓励下,孩子们陆陆续续额外做课后拓展题并去咨询。在一双双炽热的眼睛下、一声声响亮的“老师”中,曾昕怀揣着“想把自己所储备的知识都教给他们”的责任感不断探索,不断精进。
苦心人天不负,成效显著见功夫。在支教的一个月里,曾昕每天布置单词背诵任务,隔天听写,如此往复,孩子们从最初连基础的表示星期的单词都不会逐渐到掌握了中考核心里的300词。很多同学都反映在曾昕的尽心辅导下再也不怕做试卷里的情景交际题和曾经最让他们头疼的完形填空题。支教快结束时,班里一名男孩举着自己的练习册骄傲地说:“这里面满满当当的做题痕迹和笔记就是我这一个月最大的收获!”“看到孩子们对英语不再畏难并有所收获,这是我最有收获感的。”曾昕欣慰地说。
“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加倍地对你好。”班上的孩子们曾自发为没有回家过年的老师们准备惊喜,悄悄在黑板上写下祝福、凑钱去买零食……这些都是孩子们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的一片真心。曾昕与学生围在一起包饺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在日照金山的见证下,他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离别时学生们都准备了哈达,齐唱曾昕教的粤语歌《海阔天空》送别老师,就连一些平时内向的女生也勇敢地向老师表达感谢与不舍之情。“我会带着您的期望更加努力学习英语。”“祝您食乜都好味!”
陈相因:游学扩界 实践蓄新
二月初,来自新闻学院2024级的陈相因到联合国总部学习。回看这次出国游学经历,陈相因感慨道:“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将实践和理念融会贯通。”

陈相因获得联合国研学结业证书
这为期十天的游学访问是她知行合一的生动写照,中间既有令人舒心的体验观赏,也有紧张忙碌的演讲学习。在UNHCR(联合国难民署)、WTO(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讲座中,陈相因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传播实战经验,比如要运用数据叙事技巧、遵循非歧视原则。她还在ICRC博物馆探索新媒体技术如何赋能国际议题传播。她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最终将所见所闻融入一次次精彩绝伦的演讲中,让听众为之动容。
在出色的演讲背后,离不开她对时间的高效管理。每天她都会明确核心任务,将“必选项”优先安排,然后再完成其他事情。在实训期间,她会沉浸式参与研学探讨,每晚复盘自己一天的所学所得。对于任务的完成效果,陈相因先把任务总体完成后再考虑对任务的小细节进行完善和打磨。
陈相因满怀信心与憧憬,“我会将在社会活动中学到的技能,比如课前演讲,运用到新学期的课程当中去。”她也表明会更加注重国际视野的开阔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洪莹莹:感知中国寻韵京华
用语言搭建桥梁,向实地寻求答案。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之际,中泰人民的交流交融日渐密切。这次,广外泰国留学生洪莹莹从广州出发,一路向北,足迹遍及郑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她逾山越海、走街串巷,一次次被华韵奇景所吸引,一遍遍感叹中华文明的底蕴。

洪莹莹体验滑雪
不同于广州的繁华与热闹,临近春节的北京别样宁静。细雪飘飘,黄灯之下,她走在胡同儿深处,首都北京厚重的历史感依旧向她扑面而来。“虽然在课堂上看了很多图片,但亲眼看到才知道其中的文化悠久。”洪莹莹兴奋的语气透露出外国学子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切感受。狭窄的胡同儿包罗各种元素,斑驳的墙壁,能让人听到风中岁月的低语,仿佛穿越时空,与过去的人们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每一块砖瓦似乎都在诉说着京城的故事,课上的经典与现实所见所闻相互印证,古老深邃的中国历史深深吸引着这位来自异国的女孩。
中泰互通,美美与共。来到中国学翻译的一年多来,洪莹莹经常行走中国,将旅行经历制作成Vlog,分享给远在泰国的亲友,并发在外国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籍,在每个地方能发现新的、独特的魅力。”中国有临海的青岛,有烟火味浓厚的胡同老街,泰国也有大象岛潜水看珊瑚,有清迈的热闹街市,“我会跟我的中国朋友介绍我们泰国好玩的地方,也愿意做他们的向导,”洪莹莹热情地向朋友发出邀请。一来一回间,情谊尽显。
洪莹莹用所学的语言文化铺就实地体验的道路,她也在旅程中更加热爱这个底蕴丰厚的古老国度。目前,她正全力备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六级,希望能申请中泰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她渴望在广外学有所成,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两国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当律所的案卷盖上归档印章,当新闻直播间的设备停止运转,当西藏教室的黑板擦去最后一行板书,这些广外人的实践故事暂告段落。有人带着藏区孩子塞的特产返校,有人存下几十页国际组织笔记,有人把胡同砖瓦的照片设为手机壁纸——它们不只是具象的纪念品,更是广外人在实践中成长的印证。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你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留下坐标。无论是钻进写字楼还是奔向雪山下,无论是打磨专业还是破壁跨界,每一次出发都在为生命增加重量。实践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完成多少目标,只需让每一次勇敢尝试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当我们真正掌控了时间的方向盘,迈出实践的步伐,人生自会迎来新的风景——你,准备好出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