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广外人与非遗:寻找传统文化的“色香味形”

文字:许睿欣 杨晓岚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宾锐光 周喆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3-09-26 点击数:

千古为梦文脉续,最是文化永流传。我校开展的“中国文化节”与网红教授戴建业的人文大讲坛等活动,掀起了同学们新一轮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为响应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号召,我校学子一直在积极寻找新思路、觅得新良机,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出现了这样一批团队:“越古食作”团队——他们寻味千古,观书作食;“一墨相承”团队——他们深入社区,墨飘四海;“妙秆生画”团队——他们走进非遗,以麦作画,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价值。

初探:灵光乍现凝聚合力

“越古携君入食肆,玫瑰卤子捣相思。”今年,是“越古食作”团队成立的第二年。两年前,团队成员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聚在一起,却一直苦于何处落笔。偶然间,一位团队成员在视频平台刷到了古代美食复刻的视频,灵光一闪,“不如我们来复刻古代美食吧。”“越古食作”团队负责人,广外中文学院2021级的楚甜甜笑着介绍:“团队五位初创人都是中文学院的学生,心中都怀揣着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刚好大家平时也喜欢探索一些美食制作,‘民以食为天’嘛!”大家一拍即合,开始深挖“典籍文化解读+美食趣味制作”的发展路径,在社区或校园内针对孩子们提供关于美食典籍解读教学与美食制作课程,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进行儿童国学启蒙。

课堂1.JPG

“越古食作”团队成员现场授课

同年,“妙秆生画”团队成员也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聚集到一起。“妙秆生画”团队以潮州麦秆画为切入点,与有关制作机构进行合作,通过市集、摊宣等形式将潮州麦秆画进行售卖,帮助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潮州麦秆画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非遗艺术,需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过鼎盛时刻,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潮州麦秆画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成为濒危的民间艺术。

“妙秆生画”团队成员学习潮州麦秆画制作

“妙秆生画”团队负责人,广外经贸学院2020级的陈期贤坦诚地说道:“一开始组建团队确实是为了打比赛。”但当团队成员亲自到达潮州,发现麦秆画制作室里本就不多的学徒现在只剩下一个人时,想借助学校官方平台将其发扬光大的愿望愈发强烈。“让麦秆不止在大师手中成为诗画。”成为了团队不懈努力的方向。

“一墨相承”团队活动现场

古墨轻磨满几香,“一墨”新浴灿生光。“一墨相承”团队负责人,广外经贸学院2021级的林泽涛对书法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我学书法已经有17年了。”他说。在进入大学后,林泽涛怀揣着对书法的热爱加入了广外书画协会,认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不断推进,他们发现虽然很多社区和学校开设了各类课外兴趣班,但像书法这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学习资源依旧比较匮乏,课程内容也相对枯燥。在此背景下,“一墨相承”团队应运而生。十四位书法爱好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对书法的热爱转化为实践,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墨飘四海”书法研习活动,在社区定期开展青少年书法教育工作,推动书法文化在新时代下焕发新鲜活力。思想的萌芽破土而出,广外创新创业团队们不断凝聚力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下求索。

遇阻:摆正心态坚定破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前路并非一帆风顺,还有无数外界压力与困难考验着新生团队。三个团队创立之初都受到疫情的冲击,线下活动难以开展,当初组队的激情和热情也在不断地被消耗。面对复杂的现实条件,他们选择咬牙坚持,寻找新思路。

“一墨相承”团队曾尝试把线下课程移步至线上进行,但是面对零基础的小孩,线上授课的效果远没有达到目标。“这反而更加坚定了我们要走进社区开展书法教学的决心。”林泽涛说道。为了日后团队能进行线下课程做足准备,“越古食作”团队通过研发课程包和材料包的形式,系统打造了解读有关古籍并制作玫瑰卤子、山药糕、菱粉糕等系列课程。“妙秆生画”团队则是打造出团队IP“杆子”,通过条漫的形式和团队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介绍潮州麦秆画的前世今生,拓宽知名度。

为了获取有关名人、大师的资源为团队赋能,新生团队四处奔走。面对数不清的拒绝,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用真诚去打动。回想起这段四处求师的经历,楚甜甜用“脸皮厚”调侃道:“一开始先去饭堂找厨师询问做法,跑进后厨里一个一个去问,后来找到了一个以前是做糕点的师傅。”师傅是“越古食作”团队在制作糕点方面的启蒙人,他悉心指导团队成员,并且分文未取。“一墨相承”团队也是通过“三顾草庐”的方式来与大师取得沟通与合作。林泽涛谦逊地表示,作为后辈就应该不断去找、去联系。“妙秆生画”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亲自到潮州拜访制作潮州麦秆画的机构,经过一番洽谈后与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气息、如何让团队走得更远,是三个团队共同遇到的难题。“越古食作”团队指导老师杨韬表示,要想将传统文化“盘活”,需要把古代资源对接到现在的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妙秆生画”团队指导老师李铁立从商业层面进行深入阐释,他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虽属公益类,但也需考虑商业模式问题。利用传统文化蕴含的商业价值,挖掘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团队能够长期运营的根本。

“妙秆生画”团队成员调研

面对一路走来的挫折与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林泽涛用“水到渠成”来形容自己的态度。“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所体现出苏轼诗风之旷达、心态之洒脱,深深影响了“一墨相承”团队。“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都要有这样一种心态,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林泽涛淡然地说道。楚甜甜和陈期贤也是如此,面对前路迷雾重重、荆棘丛生,她们选择迎接挑战、坚定前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从中汲取力量。

收获:好评如潮助力前进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团队们在摸爬滚打中逐渐收获了自己的经验,运营模式上也愈发成熟。他们走出校门,去探索校外更广阔的天地。相比于在校内宣传,走进社区更能收获真实的感动。林泽涛清楚地记得团队在海珠区黄埔村的一个社区开展为期七天的活动经历。那七天里他们认识了一个刚从泰国移民回来的小朋友。从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拿不稳的毛笔到宣纸上整齐的横竖撇捺,他笔下的汉字随着不断练习变得流畅美观。“一墨相承”的成员们和小朋友的家长一起见证着书法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活动结束后他的家长激动地前来道谢,小朋友也非常高兴。好评与信任不断滋养着“一墨相承”团队,满满的成就感充盈着团队每一个人的心,鼓励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一墨相承”团队开展公益书法体验活动

“越古食作”团队在学校、社区开展了多次古代美食复刻课程,取得了很不错的反响。但最让楚甜甜难忘的是在校内第一次线下试运营。当时团队初创人们身着古装,将借来的教室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虽然第一次授课大家都非常紧张,但看着小朋友上课聚精会神的模样、制作出成品时的兴奋,听到家长对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时,大家都觉得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值了。“当时看到了他们的活动细节,觉得项目是真的落地了。”杨韬老师欣慰地说到。

不仅如此,楚甜甜还将课程体验带回了老家河南,过年的时候在老家开展过一次授课,亲戚家调皮的小男孩也前来体验。上课时,小男孩专心致志地听讲,小心翼翼地制作美食。下课后他兴冲冲地把成品与家里人分享,还叫自己的好朋友下次一起来参加。在弘扬与传承的过程中,文化的纽带勾连起你我,连结起青年与儿童,让希望于此刻汇聚。

小朋友们踊跃参与“越古食作”课程活动

与前两个团队相比,“妙秆生画”团队的运营更为商业化,发展进程相对较缓。由于单件物品售价较高、没有直接接触到目标客户等原因,导致近几次市集、摊宣的效果有些不尽人意。现在团队正在努力突破现有瓶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李铁立老师和学校也在不断从资源对接、方向指导、思路提供等方面帮助“妙秆生画”团队突破现有难关。团队成员的努力、老师与学校的指导如同荧荧之光,凝结成团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展望:创新赋能耕耘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三个年轻团队充满朝气,富有激情,在短短两年内取得累累硕果。作为2022-2023年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越古食作”团队与多个社区、学校达成合作,跨省市开展活动,累计服务人数超百人。“妙秆生画”团队在各大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2021年度广外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后,又斩获2021-2022年度广外“小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广东省小挑战杯铜奖。“一墨相承”团队培养了书法教员50余人、志愿者200余人,其开展的社区公益教育受益人次达1000人,受到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人社局、广州市海珠区妇联等单位关注。

在国家的号召和政策的鼓励下,近年来各高校涌现了许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但是目前很多创业项目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李铁立老师认为所谓同质,是方法上缺少创新,没有把握创新本质。而三个团队都充分发挥出自身特色,利用指导老师、学院的资源网,积极与有关名人大师、社区学校取得沟通。团队指导老师们通过科学的指导、大方向上的把握、政策的解读等,为学生团队的行稳致远指引了方向。广外对于此类创业团队进行的资源投入、立项资金支持则扫除了团队的后顾之忧,坚定前行力量。

如今,三个团队在自己的赛道上深耕,做出了许多可喜的创新性成果。“一墨相承”团队成员结合自身学习书法的经历,在书法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以历史故事引入,探索字的含义,让孩子们在写字时能联想到字词背后的涵义,更能感知书法魅力。“越古食作”团队所制作的“典籍文化解读+美食趣味制作”课程包和材料包仍在不断丰富,在B站、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积极发布国学美食故事,希望未来能成为行业的一个标准。“妙秆生画”团队正在努力制作一些相关文创,让潮州麦秆画这一元素更能融进生活。这些不同的创新成果都让团队选择传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

典籍、传统美食、书法乃至非遗文化,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内敛深蕴的传统文化在信息更迭频繁的当下,聒噪的文化争鸣中,要做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传统文化的盘活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勇于创新。广外青年始终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步履不停。在弦歌不辍的传承中,他们深明重任、目有繁星,用实践将迸发的创新灵感实体化,尽最大的努力去影响更多的人,走出属于广外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向校外传递广外之声,向世界诉说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