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静静的考场上,写呀写,创作出人生美美的篇章,文采飞扬!高考脚步声逐渐临近,为助力广大考生在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们邀请了连续三年参与高考作文题目点评、广外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朱志刚老师和两位高考语文成绩高分的同学,为考生们献上“妙笔生花”的写作技巧。
精准审题,紧抓材料“关键词”
在历年高考中,审题不准是考生们常见的问题。对此,朱志刚建议考生们在审题时紧抓材料的关键词,把握主题,对材料展开思考和辨析。“高考作文命题将趋向于哲理化,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朱志刚谈到,近三年来考题的灵活性、辩证性增强,同时审题难度降低,话题可谈性提高。因此,深刻又新颖的中心论点成为考生在万篇作文中出类拔萃的“闪光点”;而紧抓材料的关键词,便是考生们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的“压舱石”。唯有紧抓关键词,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展开思辨,拔高立意。朱志刚建议考生们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增加阅读量,培养多元、包容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辨性。
朱志刚(中)在课堂上
2022年新高考一卷语文单科130分的李同学提到,考生需要注意“层次的划分”和“主题的关系”。“一则材料中可能会包含许多问题或观点,考生要对材料进行层次的划分,找清其中的主次和关系。”李同学建议考生在平时做针对性的练习,训练自己对主题的把握。2022年高考语文单科成绩126分的贺同学建议考生们要注意审题,结合最新时政热点拉高文章立意。如:以新青年的身份结构全文或结合百年党史等整体行文;同时也要严格按照要求的作文形式作答,看清楚要求是“演讲稿或书信”等,为高分作文打基础。
创新选材,回归历史或聚焦生活
备考阶段,充足的素材储备有利于写出优秀的作文。谈及素材的积累和应用。考生心中需形成一把“尺子”,衡量论据的适用度、新鲜度与价值,多主题地积累素材,结合自身经历灵活运用素材。
朱志刚提到,作文选材要“聚焦历史,结合自身”。优秀作文之所以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论据新颖,角度独特,与论点的切合度高。这类论据常出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广泛的阅读积累,是考生积累素材时的不二之选。“考生可以回归历史,聚焦自身生活,将例子置于历史背景中深入理解,契合论点写出历史厚度与感情深度。”朱志刚谈到。
贺同学建议考生们多关注国家大事,积累不同主题的人物素材,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在她看来,好的素材应当聚焦生活。它们便于读者理解,利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能够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开创“一元爱心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他们的事例平凡但有力,通俗易懂且令人感动。
巧编结构,突出逻辑和层次
在高考作文中,文章结构是整篇作文的基底。谈及如何构建文章结构,李同学分享了她的技巧:“完成审题后,首先我会根据论点选择文章的行文思路,即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行文的逻辑思路;接着添加论据,形成大框架,完成布局。”在她看来,考场上的时间十分有限,要在平时多学多练,学习迅速构建流畅的行文思路,也要保证段落布局的均匀性,要篇幅相当,保持文章段落在视觉观感上的协调。
朱志刚提到,行文层次的清晰和衔接过渡的自然也是优化结构的关键。“清晰的文章结构不仅是开启理解大门的钥匙,也是考生逻辑思路的重要体现。”考生在阐述观点时应当层层递进,体现层次和逻辑。可以应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同时,要聚焦于细节,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功在平时,朱志刚建议考生们积极进行结构布局训练,培养巧编文章结构的感知能力。
规范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
关于作文语言,朱志刚认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辞藻体现,在行文时采用不同的句式,用好修辞手法,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类似这种句子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但也同样富有美感和诗意。朱志刚建议考生除了要注意句子与句子间的排比,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排比,这样能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更加整洁,富有气势。每段中心论点的并列式结构,或每段相同的论述结构,都可以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文化底蕴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使用的。考生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打磨”。
李同学建议考生们在考场上稳住心态,以平常心应考;保持卷面整洁,避免出现错别字。贺同学特别提到自己在时间分配方面的经验,“要预留五十分钟进行写作,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从容地完成文章撰写。”
在采访的最后,朱志刚给予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诚挚的祝福:“祝各位考生‘笔下如有神’,考出好成绩!欢迎大家报考广外,我们一起学贯中西,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