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天似乎特别热闹,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被炒来炒去,全国
高校招生也“与时俱进”了一把: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510余万人,其中本专科生计划招生475万人,比去年增长8%左右;硕士生计划招生31.6万人,比去年增长15%;博士生计划招生5.5万人,比去年增长2%。教育部下发有关招生文件称,就业不好的专业要减招或者停止招生。
其实高校扩招早已不是新闻,但是教育部明确放言“就业不好的专业要减招或者停止招生”却是史上第一回。换言之,四年一次的轮回,各位大学生就要像超市里的商品接受顾客的挑选一样被验收了,大学这个厂家此刻要看准市场,捏准算盘:你这个口味的多人买,我就继续生产;你这个口味的无人问津或者少人问津,那么对不起,我减产甚至完全不产了!在一片又一片销量喜人的泡沫掩盖下,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可是,大学生毕竟不是商品,教育和人才培养更加不是商品生产。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单纯的以就业好坏来判定其专业本身有没有存在价值。众所周知,那些水利、农林等传统专业早已经沦为报考冷门了,还有一些基础学科、理论学科招生人数也日益下降。照这样推下去,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这些专业毕业生人数将锐减——严重一点说——甚至完全消失,没有人再去搞水利农林了,这真的是一件大家乐于见到的事情么?
反观之,扩招的人数全部转入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也给这些专业带来了更多的毕业生,原本有限的就业岗位将更加拥挤不堪。僧多粥少,必将有更多人闲置下来,这是多么大的一种浪费呀!且不说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付出的成本,对于毕业生本身而言也是不妥的,辛辛苦苦毕业,却马上成为无业游民。耸人听闻一点说,心理落差大的人弄不好就要去扰乱社会治安啦!这不是我们大家想要看见的结果吧?
高校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摊出这么一张牌,也显示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急切关心。可是,靠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把问题转移并不是明智之举,就业更不应该作为专业招生与否的唯一的衡量准则。试想,当有一天招聘会上大学生手里拿的都是“热门专业”的毕业证之后,当冷门专业彻底完工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
大学生就业,决不能这么简单的一刀切下去。而扩招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