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我们用着先进的多媒体从老师那里学习方法,用互联网来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可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时祖父辈们,他们的大学生活有是怎么样的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当年的大学生们,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他们是怎样这段难忘的岁月。

五十年代:吃饭像军训,典衣来买书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学生上课就像你们现在军训,要排队吃饭,一人一份,没多没少,要是一个人不来,那就可以多吃一份饭。”一位现已八十岁的老人回顾大学生活时说到。

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许多事都刚刚起步,而大多数学生没有钱读书,有人同时被两所大学录取了,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只能选择更不用花费那么多的,而不是选择更好的。那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些大学生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但有了妻子,有的还有了孩子,为了对知识的追求,为了祖国的建设,进入了大学读书。在读书的同时要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很是艰辛。那个年代的农村考出来的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钱买书,就把衣服卖了来买书,一条毛料的裤子可以卖十几块,那样就可以买到自己渴望已久的书,心里也有了安慰。
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生活更加困难,吃饭、买东西都要票,读书也只有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了。在后来,频繁的政治运动在大学里开展,读书显得次要了,但仍有很多人在空闲时间刻苦努力,不懈学习。
文革后:二十年后来相会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能考上大学对于我们这些被文革耽搁了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很珍惜这个机会。记得开学没多久,大家就到图书馆去占位子自习,一到晚上,图书馆座无虚席,全是在读书的学生们。”一位77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说道。

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很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没能在应届读上大学,一恢复高考,很多我们父辈的人参加高考,为了圆自己一个大学梦。国家刚刚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城市的很多设施都不太完善,电力系统不甚发达,经常停电。政府为了大学的正常上课,让电厂保证对大学的供电。这样,这批新时代的建设者才能正常的完成学业。
“我们当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就连电视也只有一台,放在图书馆里,晚上图书馆里不是自习的人就是看电视的人,这就是当时我们晚上唯一可以做的两样事情了。”

当时《英汉小词典》的首页
课余,这些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们也会像我们现在这样跑跑步、打打球,做些体育锻炼。不过他们的课堂可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丰富多彩了。课本用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编的,阶级性很强。例如,英语书是油印的,甚至不是印刷字体,而是手写再制版然后印出来的,内容也很简单,有的课文是直接那小学的语文课文翻译过来的,像《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的。在如此恶劣的学习环境中,我们的父亲母亲们像海绵一样吸取着知识,想尽办法多学一点,多知道一点。“我是学英语的,那时原文的英语书不多,书店一有新书,我们就去排队买,大家抢着看。那时书还没有现在那么贵,可是还是很多人买不起,我好一点,是带工资读书,我的同学有的没工作,还有老婆小孩,要养家糊口,对于他们来说,生活都困难,买书就更不用说了。”“我记得有一次新华书店来了《英汉小词典》,大家全都去抢购,结果我没买到,最后还是托人从别处买的。”从两位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知识是多么的渴望,是多么执著的追求。
追忆当年,让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感慨万分,愿大家珍惜大学生活,在将来也能像前辈们那样,在回首往事时,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