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一杯茶,三张椅,一个生动的平台,让象牙塔里的我们,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更切实地关注民生。"4月14号下午3:00,由法学院团委实践部和法学社主办的"校园法制论坛"在二教114拉开了帷幕,论坛对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作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论坛一改传统讲座单相教授的形式,邀请了法学院陈勇、叶富昌、刘晓蔚等三位法律资深学者,以座谈、互动的形式,让在座的同学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此外,法学院副院长袁泉教授、王荣珍副教授等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除了法学院的同学积极响应外,很多其他学院的同学也慕名而来。
论坛首先由"便衣突入民居查黄碟"事件展开。案件中,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的便衣民警在不出示任何证明的情况下,进入张某家中,以看黄碟为由,收缴了财物,并且认为张某"妨害公务",将其刑拘。
三位老师就此案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陈勇老师认为,法律往往与一个社会的人文基础有关,而目前中国警察的警权过大,相反老百姓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是导致这起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案子是简单的,但由此引发出来的思考是深远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环境所造成的。叶富昌则以法制史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随后,三位老师旁征博引,就佘祥林案件引发出来的“隐私权”、“妨碍公务”、“拘留”、“疑罪从无,疑罪从有”、“刑讯逼供”、“国家赔偿”等问题作了建设性的探讨。他们有条不紊的论述,独到的见解让同学们耳目一新:“‘疑罪从无’最多只是暂时让一个坏人逍遥法外,但‘疑罪从有'不仅仅冤枉了一个好人,而且还放纵了一个坏人。”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与三位老师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互动式交流。
最后,袁泉教授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中国法制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坐诸位的不断努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这是我们法学院关于这类讲座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论坛提供了充分的深度和广度,让同学们思考和关注社会"。就论坛的意义,她指出"广外大的优势学科是外语,而不是法学,因此,论坛的意义不仅在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借助这个平台培养非法学专业同学对法律的热爱。”
同学们对论坛反响热烈。法学社社长李丹萍说:“论坛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关注我们的社会民生,关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法学院的刘同学认为论坛为法学专业的同学提供了一次接触实际案例的机会,平时上课是很少有的。非法学专业的姜同学表示:“论坛确实激发起了对法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