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举行,可能许多人在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它已经举行了12届了。影评界对中国大学生电影节的评价是,它的影响力逐年下降。同时也有人指出其原因是“中国电影市道不景气”。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大学生电影节难成气候,究其原因,是它没能真正让电影节属于大学生。
大学生电影节在受关注度以及参与性上是不甚广泛的。大学生电影节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其最核心的响应者在北京,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北京众高校。至少在广外,即使是最“死忠”电影、最狂热的电影发烧友也不见得曾为大学生电影节的电影评选投过票,更别说南方众高校会有类似北方高校的“电影联盟”真正参与到大学生电影节其中。年轻人、对电影有兴趣的大学生是让电影事业焕发勃勃生机的主力军,如果在参与性上大打折扣,那么,大学生电影节谈得上真正属于大学生吗?
再来看看大学生电影节的学术性和娱乐性。由本届电影节的参赛影片如《求求你表扬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看来,大学生电影节和往年一样,以评选国内本年度电影为主,基本上,风格属于主流的居多。而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又是专家评委和国内明星的小型“演讲”晚会。其实,在一系列的活动接连上演后,大学生电影节更像是大杂烩。真正属于大学生的电影节不应该是这样的。

电影节要真正在大学校园中掀起热烈的反响,要么干脆是纯学术的,要么就娱乐到底。我们大学生期望的,是在电影节上学习到电影知识,感受到电影文化的熏陶;要么就纯粹地把电影节当成娱乐休闲的另一种方式。现在看来,我们的大学生电影节要请专家学者来当评伪,又要让明星在舞台上扭捏作态,无疑已经是两头不到岸。
在国外,有权威、专业得让众歌手向往的格莱美音乐颁奖典礼,大小明星都盛装出席以示尊重;同时又有纯属青少年评选的青少年MTV音乐大奖,明星和观众都极尽搞笑之能事,让颁奖成为彻底的狂欢。如此鲜明的、各自独立的定位,也是这两个颁奖典礼生生不息的源泉。而缺乏明确的定位,也正是我认为大学生电影节并不真正属于大学生的原因。
印象中,我认为历年大学生电影节中评选出的奖项中,最能反映大学生心声的,是第十届的最佳新人潘粤明。当年,他以一部另类的《非常夏日》赢得学生的支持。这是一个真正不羁的、非主流的却又纯意义上的是大学生所选的得主。而其后,有关该电影节有“黑幕”、商业化等传闻,已经让所谓的大学生的电影节显得不那么纯粹。
大学生电影节属于大学生吗?这个问题要由大学生们回答。而真正要拥有电影节的大学生期望的是参与其中,并领悟到其真正鲜明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