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视点)雨中摔倒的究竟是什么?

文字:罗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5-13 点击数: 分享至:


    广州近来雨绵绵不断,不过还好下雨并没引发多大的狂潮,最多就是造成部分人们心里的烦躁不安,雨下完了,天放晴了,心情也就转好了。但是,在厦门的一场雨却下的够呛,引发许多人的热评。

 

511《北京青年报》报道: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众多,很多网民认为记者不提醒路人路上有坑,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也有赞扬人这位记者“客观的记录了社会现实”。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

 

 

 

引起争议的组照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笔者曾经数次在课堂上耳闻目睹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作为一名记者,忠于职业操守还是忠于社会道德,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遇到诸如此类问题的时候,记者不得不把自己分裂为职业人和社会人。个人以为,无论记者选择了做哪种人,都无可厚非,不应该作为谴责的对象。

 

就这则新闻而言,记者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职业,坚守岗位拍摄了骑车人雨中摔倒的全过程。我以为,排除对当事人的伤害不计的话,这比选择忠于社会道德的意义重大的多。试想,图片刊发出来之后,许多的人就会知道那条路上有坑,以后经过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了,也就是说可以变相地避免许多人再在雨中摔跤,这则新闻也就达到了它本来的意图。如果记者当初选择了跑过去提醒那个骑车人,那么以后还是会有许多人要摔倒的。

 

只是,当事人的伤害能够不计么?他看见了自己上报的、狼狈之至的照片将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可能他摔倒之后最多就是自认倒霉,但是现在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丢尽了脸面。

 

我们可以为当事人作什么?仅仅是笑笑么?

 

天要下雨,我们没办法。但是假如那条路没有坑,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媒体的介入;假如那条路有坑被有关部门提醒——至少在路旁树个警示牌,那么骑车人也许就不会摔跤;据传,记者介入是因为得到了线报——那么说明许多的人都曾在那里摔过跤,一个更为有趣的假设是,没有记者的出现,那么报料人会不会自己去提醒骑车人路上有个坑呢?

 

当然,一个社会的进步,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媒体,在充当万夫所指的“冷血动物”的时候,更成为了社会现实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许多不足。我们看到:雨中摔倒的不是一个骑车人,而是我们的一种机制;应该谴责的也不是记者或者媒体,而是那些缺位的东西,有时甚至是一种令人心痛的玩忽职守。

   新闻链接:组照引发网民热议记者职业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