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全英讲座首登“大讲坛”  张侃剖析中美冷战

文字:梁卉颖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6-0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美苏冷战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话题,但是中美之间的冷战你又了解多少呢?

  6月2日下午,“人文大讲坛之七——中美冷战回眸”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美冷战的机会。主讲人张侃是我校商务英语学院教师,香港大学硕士,美国太平洋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博士;他长期在美国工作和学习,从事美国学研究,尤专长于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研究。张侃带来了他最新的研究课题:美国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在对华政策的制定中所起的作用,同学们有幸“先听为快”。

  这场讲座是“人文大讲坛”开办以来的首场全英讲座。“要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就必须先认真研究美国国内情况和政策”,张侃谈到,基于美国自身的国情,美国政客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在民众中制造反华情绪,在国家事务中实行反华政策,直到70年代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善。从苏联的建立开始,美国国内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排斥就没有停止过。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以“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那段时期中国问题的研究成为“禁区”。其中,“百万委员会”更是以反对美国承认新中国和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任何方式进入联合国为宗旨。  


张侃博士侃侃而谈

  张侃提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国内存在着两个观点,尽管现在看来很荒谬但在当时却非常有影响力。当时的参院共和党领袖威廉·诺兰(William Knowland)在一份国会文件中说到,新中国政府是一个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现象,不能维持多久; 中国和苏联建立关系,是中国征服世界的步骤之一,中国将有步骤地实行计划,直至征服整个世界。改变这两个论断的步履是艰难的,直到在麦卡锡主义在1954年倒台之后美国国内陆续出现理性认识新中国的声音。

  “但是中美关系的真正转折点,是越南战争,是它对中美关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张侃说,这是因为美国的对外政策一向和国内事务及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爆发的越南战争中,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中国在1965年成为越南的最大援助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美国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决定中美联手抗衡苏联,中美关系才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如果不是越南战争,美国可能到现在还在鼓吹两个中国论”,张侃说。  



现场解答观众提问

  张侃最后明确说,在广泛的范畴上,美国国会控制着对外政策的制定,然而由于美国国会没有搜集消息和情报的渠道而要依赖于总统,所以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但是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容置疑的。

  在讲座的过程中,张侃展示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历史文件,他强调说,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historical study must base on historical evidence”)。讲座结束后,张侃还和同学们交流了对一些热点时事的看法,例如中日关系,台湾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