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时评】大学生要警惕造星时代下的狂欢

文字:伍思佩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发布时间:2018-10-22 点击数: 分享至:

《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余热还未散去,《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又登场。近几年,中国市场上最不缺乏的就是选秀造星,而大众也心甘情愿沉迷其中,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地位身份,逐渐和偶像捆绑在一起狂欢。但这种全民狂欢就像一场泡沫,表面看起来浪漫唯美,但破灭之后,剩下的只有附着在地板上的无用沫屑,甚至还埋下了过路行人打滑的隐患。

追星现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不过可大可小,但今年的新制度选秀节目恰恰将追星再次捧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造就了一个全民追星的狂欢。追星从不局限于年龄,只不过逐渐地,青年群体成为了追星的主力军团,他们相比其他年龄层的粉丝,更加具有激情与狂热来为自己的粉丝心理买单。《2018年中国青年人兴趣社交白皮书》中“2017年中国青年社交用户追星月均花费情况”显示,平均每月都有近62%的青年为自己的偶像花费,甚至近20%花费超过100元。而且在青年群体中,学生党占绝大部分,如此长年累月下来的追星花销,无疑会成为学生乃至其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

对此,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明知道追星也许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但仍然有一波又一波的人心甘情愿陷入这股全民追星狂欢的浪潮中?

巴赫金在其“两种生活,两种世界感受”中认为,第一世界是充满教规常规、十分严肃且眉头紧蹙的生活,有严格的权威等级秩序;而另一世界是狂欢广场式生活,先前存在的等级关系和官衔差别统统暂时取消,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际关系而得到了再生。在选秀节目的狂欢中,人们正是过着第二种生活。从最初在电视机前被动观看到互联网投票主动参与,选秀节目使大众产生“自己手中的一票可以决定成败”的平等感。这种暂时消除身份差别、拉近空间距离的“再生”使得大众可以毫无顾忌地沉浸在狂欢中,无法自拔。

但是,这种狂欢需要警惕。鲍德里亚认为,“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确切地说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可以是社会逻辑,也可以是欲望逻辑”。这一理论正在被现实佐证。很多粉丝早就不满足于在网上观看偶像的作品,他们还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门票参加现场演唱会,愿意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和周边制作等。这一过程就是大众为虚无缥缈的欲望买单。除此之外,节目结束后,很多人会突然陷入一种疯狂追星后的空虚以及漠然。因为大多数人疯狂pick爱豆只是为了融入那个全民狂欢的氛围,和周围的人有共同的话题。有网友吐糟,选秀结束后发现居然还剩下的是7年的腾讯会员。

所以,面对造星时代下的众多选秀节目,大众当然可以参与其中,但还是要保持理智,拒绝做脑残粉。特别是在粉丝群体中占据多数的学生党来说,更是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只为一时的快感和欲望而盲目怒砸金钱,金钱并不能用来衡量你对偶像喜欢的分量。帕斯卡尔曾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 ”我们要时刻守住自己的思想,清醒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即使投身全民狂欢的洪流,也要保证在其过后能淡然抽身,做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