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特别策划】今天,你“打卡”了吗

文字:张俏曼 黄敏珠 实习记者田婕 黄乐瑶 张子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梁玲华 叶燕婷 发布时间:2018-11-23 点击数: 分享至:

“打卡一族”占领了朋友圈,“xx背单词,我已坚持35天……”、“阅读第68天,xx事件用英语怎么说?……”等打卡推送以滚滚浪潮之势不断袭来。除了英语阅读,早起、运动、减肥乃至早睡等各类“打卡”项目同样满满当当地塞满了朋友圈湖北高校传媒协会进行的“大学生使用学习类App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3.19%的学生表示用过打卡功能。到底打卡有何等魔力令众人为之倾倒?

打卡是对自己承诺

湖北高校传媒协会进行的“大学生使用学习类App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3.19%的学生表示用过打卡功能。来自国关学院大一的徐金同学是一名坚持了四年的 “打卡先行者”。她从高一开始跟着学习好的同学打卡,到自己真正爱上打卡,期间并没有花多少时间。“打卡记录的存在,让我觉得生活充实而满足。”她眉眼带笑,发出一声喟叹。这些年来,徐金的不少朋友从偶尔点赞到常常点赞,再到加入打卡,与她一起坚持英语学习。这样的改变让她感慨,“原来一个人的努力有那么大的感染力。”

同样受同学鼓舞而开始打卡的还有公管学院大一的梁爱诗同学。初入大学的她本无打卡意愿,“但是看到师兄师姐们都很优秀,很希望可以跟他们一样。”于是梁爱诗经不住同学的推荐,决定通过“英语打卡”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她目光坚定地说:“我觉得这是通往优秀的其中一个渠道。”

一位打卡者做的笔记

在这股打卡浪潮中,大家打卡出发点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体验新的学习方式、尝鲜“打卡生活”、提高自身能力,但也存在跟风打卡的行为。从问卷数据也可以看出,“社交打卡”推动个人学习发展成社群化成长。大家可以通过分享打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认识有共同价值和目标的人,相互激励。

“打卡,有压力才有动力”

朋友圈里的打卡记录多以“我已坚持xx天……”作为开头,以直观的数据刺激着人们不断鞭策自己坚持养成好习惯。在朋友圈不断刷屏的打卡记录中,也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从众心理而开始打卡。“看到别人每天都在刷记录,每天又读了多少本书,我也会有点焦虑,怕被同龄人抛弃”。来自中文学院的李同学是在年初开始打卡背单词的,一开始她并不喜欢这种形式,只是出于“不能输”的心态才加入打卡浪潮,但是每天完成任务后看到打卡日历上的那个小勾勾,她就又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李同学坦言,她在享受打卡记录带来的满足感时,张张显眼的打卡日历也给她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为只要一天没有打卡,日历上就会多出一个空缺。那个空缺在一张完整的日历上特别刺眼。”李同学后期坚持每日打卡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想让打卡记录中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她的生活造成了负担,但是也正因如此她也有了鞭策自己的动力。在最近的一次词汇量测试中,李同学的词汇量已经达到了专八的水平了。“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李同学无不自豪地说道。

徐金的朋友圈打卡记录

打卡作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们坚持学习。但另一方面,在打卡过程中,能否以如一的初心来坚持也很重要。毕竟打卡是一种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自我约束力不强的人有可能随时放弃,而且打卡“作弊”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打卡,方式其实很简单,只需将进度条拖到最后就好了。”梁爱诗说道。

徐金点头表示理解:“毕竟打卡形式单一、打卡内容枯燥,我们容易丧失打卡之初的热情和动力。我也曾经同时使用多个同类app或者频繁地更换app,来保持学习新鲜感。这时,我们要明确打卡仅仅是一种记录和激励自己的工具,不是为了获得返利的行为,不是对自己的安慰、更不是向他人炫耀的手段。”

“打卡”背后:重要的还是养成自我监督的能力

打卡的种类非常多,从生活到学习都有专门的打卡分类。对于那些希望养成长期习惯而又没有外部约束力监督的同学来说,选择通过打卡的方式进行自我监督和勉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在朋友圈中,通常以外语学习和健身的打卡占多数。通常完成这些打卡的时间都在30分钟以内,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的人。30分钟也许只是一段很短的时间,刷几下手机屏幕,30分钟就消耗殆尽了。但是通过这些便捷的打卡软件,可以刺激用户抓紧时间来进行更加有意义的活动。李同学对此深有体会:“我打卡也不是固定一个时间的,通常都是利用一些空隙时间来进行。吃早餐、等公交车的这些零碎的时间拿来背单词就很好,没有什么负担,也便于自己管理时间。

打卡风潮席卷朋友圈,每天的刷屏也引起一些没有打卡习惯的同学的疑问,过于频繁的打卡会不会造成本末倒置,变成了“为打卡而打卡”?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每个人都有约束自己的方式,比如有同学习惯在桌子上贴张小纸条,提醒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有的同学需要别人打电话催促他去学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开始使用App学习,而打卡正是约束自己的一种方式。“要根据能力和意志力强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熊丙奇说,“关键还是要磨炼自己内心的力量”。

经贸学院的邓可晴同学颇有同感,她认为,在每次时长15分钟左右的打卡中,能否有收获和自身的联系很大。学习效果因人而异,主要在于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方式。她坦言,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本质和意义还是在于自律和坚持。

邓可晴APP上的打卡记录

“打卡潮”的背后,反映的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是不断督促自己提升素质和能力的外在反映。打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支撑的是我们不断向上坚持自律的心态。同学不仅可以在app等各式平台上打卡,生活中也要有一张隐形的打卡表,靠积极与自律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