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北大学生秉烛听刘小枫讲尼采已成为一段佳话。9月11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刘小枫做客我校“人文大讲坛”,在北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开讲《尼采与西方传统》,讲座现场空前火爆,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人文大讲坛打响本学期头炮。
讲座还未开始,多功能报告厅内早已是一座难求,走廊、过道、角落及台前都挤满了席地而坐的听众,报告厅三扇门外也尽是向内企趾翘望的听众。
开门探“军情”:读尼采很危险
一开场,刘小枫先对现场师生做了一个摸底,他询问台下有多少人读过尼采的书。当得知有一位同学完全没听说过尼采这个人后,刘小枫风趣地说,“你是幸运的。没读过尼采的人很幸运,因为读尼采的书很危险。”

刘小枫做客我校人文大讲坛
刘小枫的幽默让台下观众不禁莞尔,而同时又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个研究尼采的学者不宣传鼓励大家去读尼采反而说没读过尼采的人很“幸运”?
刘小枫解释,选择尼采作为讲座的主题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虽然我研究尼采已经有20多年,但扪心自问,认为自己还处于入门阶段,因为读懂尼采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刘小枫认为,要理解尼采可以从多个角度,尼采的身份也多种多样,“我今天想给大家讲一讲作为教育家的尼采。”他说,尼采作为一个教育家,在现代教育制度的问题上另辟蹊径,有着一套独特的想法,而这些思考源于尼采对西方文明制度的思考和忧虑。
吸古典人文科学之气 育当今大学教育之魂
刘小枫认为,大学里的学科分为实用性学科和教养性学科,他表示,尼采更关注教养性学科的发展,例如文史哲等学科,“因为教养性学科更要求学生发自真心学习的兴趣”。他介绍了尼采对教育制度的一些设想,“尼采认为最完美的基础教育应该立足于研读古典文学,因为研究古典文学有助于培养心性、拓展眼光”。刘小枫对此观点表示深有同感,他认为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应当借鉴这一理念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对经典的研习。

观众听讲,席地而坐
谈及如何才能“妙手著文章”时,刘小枫指出,文章最重要的两样,分别是语辞与“气”。“不看文言你就不会有‘气’”,所以他鼓励同学们要经常到古典作品里去“采‘气’”。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到,将拉丁语和希腊语设为必修课的举措,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涵养。
在论及教育的最终目的时,刘小枫十分推崇“养心”,他说,“只要心性修养好,就可以算优秀的人才”,他强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尼采反宗教?”
在虔诚的宗教人士眼里,尼采是一个危险的离经叛道者,那么尼采真的反宗教吗?
刘小枫引用尼采的著述阐释了尼采哲学中关于宗教与教育关系的观点。他介绍了尼采有关于此的三个主要观点:一是,宗教的修炼对于教育者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帮助人修养品性。二是,宗教仿佛一道墙,将学生与现实世界分开,这是大学得以宁静的原因。三是,用宗教教育统治者能引导他们培养高尚的志向与意趣。

学生积极提问
提问环节中,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就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思想、“超人”思想、反基督教思想等问题向刘小枫提问。其中一位男同学问到,尼采作为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他所提倡的大学模式是否不太实际。刘小枫表示,现在许多人对尼采还是存在误解,他不认为尼采是极端理想主义者。他指出,尼采的教育方案中精华的部分是强调古典文学的重要性,这正是值得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注意。
讲座结束后,不少学生仍津津有味地回味着讲座的内容。有同学表示,刘小枫批判意识强、思维清晰,而且观点独到,通过这次演讲,他对尼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附:刘小枫个人简介
刘小枫,国内知名哲学家、当下活跃的思想家、文化名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刘小枫1985年获北大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后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另有译著三部,编著(含参编)数十部,论文过百。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国近现代思想史。2007年获岭南文化名人提名奖,是深受学生拥戴的“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