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继上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刘小枫做客我校“人文大讲坛”后,9月18日晚,又一名中大哲学系教授张丰乾亲临南校区进行专题演讲。相比此前刘小枫教授关于《尼采与西方传统》的西方哲学解读,张丰乾教授为南校师生带来的则是地地道道的东方经典—《周易》解卦与庄子“庖丁解牛”,吸引了不少国学爱好者前来一睹名家风采,领略国学盛宴的神秘魅力,现场更是座无虚席。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孔晓明出席。
![](/__local/8/FD/01/117AD6428070B2404942768DB31_4FC91217_1302A.jpg?e=.jpg)
现场受到热捧,座无虚席
《周易》乃群经之首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流传千年至今,历代的思想家都对这部经典之作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后世儒家更尊《周易》为五经之首。现代仍有不少企业将《周易》奉为管理宝典,潜心钻研其中所蕴含的商场智慧。
但也有一些学术界的人士认为,《周易》所宣扬的主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缺乏科学上的严谨。对此,多年从事《周易》研究的张丰乾教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周易》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智慧具有广泛的哲学深度,是中华文化璀璨的精神瑰宝,对其研究价值切不可全盘否定。
名家解读“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一词来源于庄子所著《庄子·养生主》一文,通俗的理解是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此次张丰乾教授则用自己深厚的学识,为在场的观众重新解读了这一事例。鞭辟入里的思辨,细致入微的诠释,张教授的讲解令原文中一句简单的对话都能引申出令人折服的处事良言。
![](/__local/A/37/36/58BA0F1D7F3608134ECCEA1C015_D600F8B0_D1F6.jpg?e=.jpg)
名家解读“庖丁解牛”
张教授的解析大多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他告诫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应该做到如文中拥有高超技艺的庖丁一般“目无全牛”。面对庞大的学科系统,不少学生对于学习偏重考虑大体,一味地追求学广、学博,忽略了学专、学精,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加功利和迷茫,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去契合知识的渐次积累。庖丁之所以能做到“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关键在于他懂得从细节去解构整体。同样的道理作用在读书方法上,读一本书的关键是要找到切入点,例如从书中的一个章节或一段话切入,而不是机械化地照本通读,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无全牛”更应“依乎天理”
“庖丁解牛”警示后人处事时做到“目无全牛”之余,在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还应当遵循“依乎天理”的原则。“解牛”不同于“拆牛”,后者没有遵循普遍的自然规律,单凭主观臆断有时就会出现“逆道而行”的不和谐,陷事态于不利的境地。“庖丁掌握了牛的肌理,因此他的技艺臻于化境。
张教授表示,希望人们把握好自己的性格,切不可意气用事,尽可能地避免主观的盲动,敏锐把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方能在切入主题后进一步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解”字为索,从“庖丁解牛”到“《周易》解卦”
随后,张教授从《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挑出“解卦”进行了解析。他解释道,“解卦”讲述的就是面临危难困难时如何解决。在这一卦中又包括六爻,分别为初六、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和上六,每一爻都反映出相应的哲学意义。
演讲中,张丰乾的许多文字都引用自《周易》《象传》等,旁征博引以期让学生更多接触国学当中的经典著作。在讲到“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浮于小人。”时,他引用“天下无多难,有一难,小人者,多难之宗”解释这一爻的意思是,君子解决危难的方法不是回避小人,而是要使小人信服。
“解卦”中最后一爻的文述为“上六:公用射隼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张丰乾又引用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句作进一步展开,他表示,只有事前准备充分,在采取行动时才能果断迅速。张教授又以汶川地震为例,强调只有吸取教训,在灾后重建中重视对未来可能再度发生地震的防御准备工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震灾造成的危害。
在谈到“庖丁解牛”与“周易解卦”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张丰乾认为,“庖丁解牛”的侧重点在具体的对象上,这个对象可以为研究对象或是要攻克的问题。庖丁解牛的前提在于“目无全牛”,其后要“以无厚而入有间”。在“解牛”过程中手、肩、足、膝并用,与牛打成一片,这对我们学习也有启示作用:要想获得真正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而“周易解卦”则侧重危难的解除,认为君子是解除危难的关键,这里的君子是指刚毅有为,有智慧的人。
张丰乾认为,概括地说,“解”就是在于“道进乎技”的问题。除了拥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教导学生们要“立于道,进乎技”。
现场互动:“痛苦是别人的,快乐是自己的”
讲座尾声,不少同学提出问题,台上与台下积极互动。有同学就“您是愿意选择痛苦的思考者还是快乐猪”向张丰乾提出疑问。而张丰乾也回答得十分巧妙,“痛苦对于思想者本身来说并不一定是痛苦的,这只是旁人主观的认为。思想者从思考中得到满足。而人与猪的快乐并不一样,人的快乐是从痛苦中来的,从痛苦中凝结的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幸福。”
![](/__local/6/92/62/1B0B2BCA4F561D05FB8EDACF128_87748235_F15C.jpg?e=.jpg)
现场提问:"选择痛苦的思考者还是快乐猪?"
还有同学问及,如果莱布尼兹没有从《周易》中获得启发从而发明二进制,那现在电脑技术是否不会如此发展迅速。张丰乾对此的解释是,二进制的发明是时代的必然,并不需要用二进制来证明《周易》的伟大及其特殊的深厚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