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据我校同学反映,10月6日至7日,某些校外人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学生的联系方式,以免费测评为幌子吸引学生到公司,乘机索要1180元的培训费。记者获悉,该公司有建立相关网页并有针对大学生的职业培训课程,但没有学生提出查看对方的相关证件。该事件已于10月10日22点左右报知保卫处,保卫处已立案侦查。10月11日,部分准备前往该公司的学生已被提醒不要前往参加该测试。
据记者了解,我校有两名同学结伴到达,随后被安排到活动中心的一个小房间里填写问卷后,被告知其有资格参加培训并且交培训费1180元。面试人员对个别学生更是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劝说,但是没有进行人身强迫和伤害。
测试完毕遭遇推销 忠告同学出门留个心
记者12日早上对两名参加该公司测试的同学进行了电话采访。其中一名同学向记者透露,测试地点为天河区某酒店,环境比较简陋。当记者问及去参加测试的原因时,该同学表示自己是新生,想了解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信息,该公司声称可以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该公司网站截图
在测试完毕后,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向他们宣传介绍一项费用为1180元培训课程,并声称保证该课程可以在不影响他们学习的情况下,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礼仪方面等的能力。据两名同学反映,该公司极力劝说他们报名参加此课程,但态度并不强硬。
诈骗形式多样化 提高警惕最重要
保卫处治安科科长钟雄波介绍,今年又出现了几种新形式的诈骗案,在新生入学、学生找工作、兼职的时期以虚假的信息进行诈骗,钟雄波提醒同学们找工作的时候要提高警惕性,必须充分了解相关信息。

到处可见的小广告(图/实习生 董晗笑)
保卫处工作人员还提到,以往也有公司假借各种名义蛊惑学生参加培训、购买商品、搞传销等,但往往由于缺少证据等而使公安部门难以立案。“正规公司进入学校开展讲座、招纳实习人员需要校方的批准。在此方面保卫处联合物业管理处会加强管理。”
“真空地带”平日多留心 遇险能自救
记者还采访了我校法学院的三位老师。据这三位老师表示,针对类似情况,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严格说来,该事件并没有违法性质,只是涉嫌诈骗。
据其中一位李老师描述,有关专家把这种情况称为法律上的“真空地带”。很多商家正是了解到这点,便采取类似手段钻空子,并把目标锁定在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身上。但我国劳动法有关条文明确规定,企业不能以任何名义收取求职人员的押金、服装费、保证金、培训费等,也不得收取身份证和抵押物。如果有单位提出如上要求,求职者应当谨慎对待。另外,求职者还须查清楚劳动合同条款。如果已经被骗,可向当地工商部门或劳动部门投诉。涉案金额较大的,应当立即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
同时,老师建议,平日不可轻易相信别人,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希望同学们都能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利益越大,越要谨慎。另外,李老师还特别提示到,在求职面试前,同学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提高辨别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我校学生处副处长杨敏生在得知此事后,表示已在10月11日让各个院系的辅导员通知新生不要再到“传播力学院”公司安排的地点进行面试。他强调,新生应该提高个人的辨别能力,培养较强的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资料外泄,谨防受骗。

斑驳的“招聘”(图/实习生 钟致睿)
而管理学院辅导员范聪表示以往也有学生经历过此种类型的招聘,结果最后发现,他们去面试的办公室和电话都是临时租借的,而公司更是子虚乌有。
截至记者发稿时,保卫处还未确定此次事件中的“传播力公司”是否正规,但辅导员普遍认为大一的新生并不适宜参加这样的职业培训,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大三大四的时候再去参加实习或者职业培训为好。
采写:新闻社记者 叶会 实习生 周梦茜 刘明璐 谭美云 朱志超 付丹青 赵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