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思考余秋雨现象 古远清做客人文大讲坛

文字:记者 罗秋斯 实习生 苏琳娜 李戬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0-2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你知道什么是余秋雨现象吗?我们该如何正确定位余秋雨?近年来炒得沸沸扬扬的“余古之争”又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呢?10月23日晚于南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由我校党委宣传部、图书馆联合主办,邀请了“余古之争”当事人之一的古远清教授开讲“人文大讲坛第37讲——余秋雨现象批判”。党委宣传部部长孔晓明,副部长李江,图书馆副馆长伍方斐等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李江主持。

视频为引 讲述文化名人的“法律苦旅”

  晚上7时,讲座一改往日的开讲方式,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湖南卫视制作的节目——文化名人的“法律苦旅”的视频拉开了讲座的序幕。该段视频讲述了与余秋雨有关的数宗法律纠纷,让嘉宾和同学们了解“法律苦旅”背后的故事。


娓娓道来文化名人的“法律苦旅”(图/实习生 董晗笑)

  古远清上台后,大展其幽默风趣的一面,从我校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称字数相同这一趣谈,到“余古之争”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名声大震的玩笑之说,时不时引来台下阵阵笑声。操着一口客家口音的普通话,古远清细细道来他与余秋雨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纠葛葛,在幽默与调侃中为大家解构余秋雨“文化大师”的神话以及文化官司后面所隐藏着的东西。

经历为证 余秋雨现象大批判

  作为与余秋雨之间的官司的当事人,古远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余秋雨现象”。首先,他解释了由商品文化催生的“余秋雨现象”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从教授到文化名人再到文化商人的现象。他指出,市场渐渐腐蚀了余秋雨的审美能力,并批判余秋雨对“文革”中自己行为的涂抹、欺骗。他认为人应该正视自己过往,还原真实的自我。但同时古远清并不否认《文化苦旅》等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甚至鼓励大家去图书馆借来看看。


古远清批判“余秋雨现象”(图/实习生 苏俊鸿)

  其次,古远清归纳了“余秋雨现象”经历的阶段,可用三个简单的词概括:赞扬、消费和批判。起初,人们给予余秋雨的作品高度评价,接着便把他的作品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把阅读他的作品作为有品位的标志。然而,流行过后却是不断的批判,批评其作品“散文公式化”、“硬伤多”等问题,以及他一方面呼吁青少年要有健全的人格学会反思历史,另一方面却不承认自己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古教授独到的见解不时使报告厅内激起一个个小高潮。

历史为镜 余秋雨现象反思

  讲座接近尾声时,进行了主讲人与听众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发问,有向古远清请教他对“文化商人”这一名词解释的,有向其求证新浪网上关于“古远清抄袭余秋雨”传闻的。提问到后来,越发深入,甚至有同学向古教授提出了“大学生应该了解多少文革,怎样认识文革”等问题。古远清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并呼吁大家正视历史,以史为镜,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


同学大胆挑战(图/实习生 苏俊鸿)

  伍方斐随后也上台发表了简单讲话,他认为这是一次快乐的讲座,既了解了余秋雨的“花絮”,又带动了同学们对于“娱乐文化”,对于历史的思考。据悉,此次讲座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有不少同学是专门从北校赶过来的。

  最后,古远清向孔晓明赠送了礼品,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友好赠书(图/实习生 苏俊鸿)

附:古远清个人简介

 

  古远清教授现为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副监事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吉隆坡出版20多部著作。他是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当代文论史试图整合的第一人。在2002年“余秋雨要不要忏悔”的讨论中,古远清和文化名人余秋雨发生的论战被认为是近来华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