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何自然“语用学中的语境” 讲座为英文学子带来新视野

文字:通讯员 赖志玲 孙一茜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29 点击数:


  本网讯 12月25日下午,由我校主办、英文学院承办的 “语用学中的语境” 讲座在一教201室举行。此次讲座由英文学院副院长方开瑞主持,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何自然主讲。来自英文学院、高翻学院等学院的众多老师、学生都前来聆听学习。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首先,何自然介绍了语境的基本知识。何自然分析,语境的通俗意义是指语言运作的环境。而作为语言术语,语境指语言使用、理解过程中与之有关的一切环境。而现在很多人片面地将语境等同于上下文(co=text/linguistic context)。虽然目前学术界在上下文和语境的范围问题上仍有分歧,但一般认为上下文是语境之一,是静态的语境。他强调,从语用学的角度定义,语境(context)是语言运作过程中与之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部分,是产生语言的环境。当代语用学对语境的研究将语境的作用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广泛性,如不局限于上下文、语言和非语言的一切与语言意义有关的因素等;二是动态性——语境常常随着话语的变化而变化。

  接着,何自然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介绍了语境研究的历史。他说,语境这一概念起源于国外,主要有伦敦学派、Malinowski、Halliday等学派、学者的观点。国内部分,他重点介绍了三位著名学者专家对语境的理解:陈望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王德春——“使用语言的环境”,言语环境而非语言环境;张志公——分为较小的范围和较大的范围的语境以及现实语境(如时代社会语境、个人语境)。


何自然在讲座中

  然后,何自然重点介绍了语境研究的近况,如Teun van Dijk和Jef Verschueren的研究。Teun van Dijk强调社会认识成分,认为所谓“社会因素影响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的变异”的观点是有误的,主张社会构造和话语之间尚有一个环节,即语境。他提出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和情景模型(situational model)。根据他的观点,语境是动态的,是大脑的主观产物,不是客观的。Jef Verscheren则关注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关系,持本体论、认识论等观点。与van Dijk不同,Verschueren认为语境包括上下文。他的动态语境观中很重要的一个认识是:话语不存在于预先确定的语境之中;相反,话语可以创造自己的语境。

  何自然还特别“加餐”,结合他自己在日本语用学会第10界年会的经历,开拓语用学新视野。何自然详细介绍了自己在会上关于“论语言中的模因与模因论”的主旨发言,介绍了模因的定义、模因论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语言模因的作用及传播等内容。模因是仿照基因而得名,指的是文化“基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模因现象的研究对于开展社会语用研究、翻译研究等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将模因论引入语用学,可以拓宽语用研究的视野,增强了对语言现象的表现力。

  随后,方开瑞副院长做了精炼总结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第一,语境研究的历程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极具启发性。第二,其他学科可以借用语用学,语用学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第三,今后的研究应该更注重语用学的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