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刘岩探索文化研究之路 呼吁回归文学的文学性

文字:通讯员 赖志玲 刘彬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4-0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4月2日下午,由英文学院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的文学性”讲座于北校一教201室进行。该讲座由英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岩教授主讲,众多老师和学生慕名前来聆听学习。

讲解个中奥秘
刘岩讲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个中奥秘

  刘岩由《常回家看看》这首在最近引发阐释争议的歌曲谈起,认为该争议引起不少思考,如:性别研究的研究方法、出发点和结论对文学文本的适应性,文化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适用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方法有何不同等。接着,刘岩为观众介绍了人文学科和文化研究这两大概念。她指出,人文学科(Humanities)涵盖了经典文学作品、语言学、文学、音乐、哲学、历史、宗教等基本学科,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则是其近几年的新增研究领域。

  刘岩认为,“什么是文学”是人们解读文本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她接着介绍了文学批评的源头——Abrams的“以作品为中心”的批评模式,并在阐释了文化研究相关知识概念之后,讨论了Johnson的文化批评模式。她特别指出,文化研究针对变化的社会现实,提出新问题,尝试解释新问题,无形中拓宽了研究的范式。其中,文化实践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是学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随后,刘岩分析了文化研究的特点,还用手机短信的电报式语言举例,强调文学研究所忽略的文化产品对生活的反作用。

  通过对比,刘岩指出,文学研究关注的是文本本身,研究主流的经典作品,重点在于文本的美学特征,关注艺术审美的自主性及文学的超时空价值和意义;而文化研究则关注文本产生的社会环境,研究动态的、边缘的、流行的作品,重点在于文本与其产生的社会形态间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实践的关联性及文化文本与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

  刘岩再次回到歌曲《常回家看看》。她主张,通过性别角度关注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阐释方式忽略了歌词中体现的美学特征。她认为,归根到底,文学性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性,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都应重视回归文学的文学性。


在场观众认真聆听和学习

  最后,刘岩就“知识分子”的概念、责任及使命等作了简要阐述,希望与在座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未来。

  在自由提问环节,现场观众踊跃发言,与刘岩共同探究文学、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相关问题。受访的学生表示,本次讲座主题虽然深奥,但生动形象,受益匪浅。

 

附:

  刘岩: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1990年获该校英美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文学研究方向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代表著作有:《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美国诗歌导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西方现代戏剧中的母亲身份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现代戏剧、中美文学文化关系、心理分析与性别研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