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6日上午,印尼外交部公共外交司司长Dr. Umar Hadi率副司长Dr. Pribadi Sutiono等一行五人,在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领事Pak. Dahlan的陪同下,莅临我校访问。
在北校行政楼第三会议室,一行人会见了东语学院印尼语系师生,并进行了亲切的座谈。

座谈会现场
Dr. Umar Hadi首先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印尼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奖学金计划,分别是学位奖学金(gelar 200)、交换生奖学金(Darmasiswa)和艺术奖学金(3 bulan untuk belajar seni dan budaya),他表示为了增进两国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欢迎在座的学生踊跃报名申请奖学金计划,印尼政府方面也将会为留学生们提供很多帮助。

印尼外交部公共外交司司长Umar Hadi
接下来,印尼大学管理学中心执行主任、中华文化专家Bu Natalia Seobagja向大家介绍了印尼华人的现状。她说道,自1998年印尼大改革以后,苏哈托专制政权被推翻,印尼逐渐向民主政治体制过度,印尼华侨的处境也得到一定改善。她并举例说道,历任的印尼总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哈比比取消原住民非原住民之称、梅加瓦蒂承认农历新年等,华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Natalia Seobagja女士
随后,印尼语系老师张蔚向Bu Natalia Seobagja提问:“如今印尼原住民是否能平等对待华人,华族是否被正式承认?”对此问题,Bu Natalia Seobagja解释说,如今印尼虽然没有出具官方文件,承认华族是大印度尼西亚民族的一支,但是印尼原住民已基本能平等对待华人,心里认同华族作为印尼少数民族的一支,与其他各印尼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而针对07级印尼-马来语班莫秋崖关于印尼原住民如何看待华人经济成就的问题,Bu Natalia Seobagja指出,苏哈托专制政权时期,华人被专业集团利用扩展其经济能力,而后又被指控控制了印尼经济的70%,这只是其实是政治上的阴谋,专业集团借此以转移矛盾,将矛头指向华人,引起国内动乱。实际上华人经济在印尼总经济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印尼原住民所占比重。苏哈托政权被推翻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华人经济问题已不再成为印尼华人问题的核心。
在印尼,其国民对中国的称呼一直饱受争议。近年来,许多国内印尼语专家不断努力和争取,在对中国称呼这一问题上终于取得了进展。印尼语系的蔡金城教授作为其中一位印尼语专家,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在之前多次赴印尼开会时,常常在发言报告中强调对中国称呼的重要性,得到了强烈的反响。目前不仅印尼政府将中国的官方名称变为“Tiongkok”(中国),即使在民间场合,人们也不再使用带有侮辱性色彩的“Cina”(支那)。在座谈会上,Dr. Umar Hadi充分肯定了蔡金城的工作,并多次强调了使用“Tiongkok”的重要性。

蔡金城的工作得到认可
座谈会最后,Dr. Umar Hadi等人还与在座同学展开积极的讨论,气氛热烈融洽。座谈会于11时结束,据悉Dr. Umar Hadi一行人随后还将参观东莞、深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