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马明达:国学热与文化回归

文字:桑丽娟 实习生 曹得宝 刘岱璇 李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0月28日晚,北校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由我校党委宣传部和图书馆共同主办的人文大讲坛第44讲开讲。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马明达为我校学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国学热与文化回归”的精彩讲座。

  马明达主要从当前流行的国学热与文化回归现象出发,以自身对国学的理解,深入探讨了国学体系的构建问题。讲座当晚,还未到开讲时间,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很多同学站在走道上听完了讲座。

          
                            马明达作精彩演讲

 

“文武双全” 博古通今说国学

  身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马明达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武术、历史、文学、宗教、中医等诸多领域,可谓是“文武双全”,博古通今。讲座过程中,他将历史知识与国学发展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频频引经据典,博得众学子高声喝彩,让大家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品味了一场国学盛宴。

  围绕着“我如何理解国学”的核心,他分析了国学热产生的原因。从剖析中国清晚期和民国的近代历史出发,到“五四”运动对国学批判大于建设的反省,继而指出“文革”对传统精神与文化的毁灭,再到当下“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理念的提出,马明达用历史说明国学热是历史反思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他认为国学热不仅是学术热、校园热,它正在演变成一种生产力,国学热本质上是文化的回归,是文化精神的回归。

  在阐述“什么是国学”时,马明达以时间和历史为线索,阐述了国学的演进和发展状况。来自日本的“国学”新词出现于晚清后,中国学者们对国学的阐述逐渐深入,1906年,国粹派主角邓实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学概念。

  关于现代新国学体系的创建问题,马教授更是从国医、国画、国乐、国剧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每一方面的分析都贯穿着历史,以其独具个人魅力的演讲方式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妙语连珠 生动诙谐说人文

  马明达认为当代中国是一个信仰和信任危机并存的时代,人文学科大师缺乏,他调侃,“我们大楼很多,大师却寥若晨星”;讲到梁启超提出的“国学与爱国心相通倚”时,他认为“义和团式的爱国是‘愤青’,真正的爱国是理性的”;讲到中国人和西方的宗教信仰差异,他又道“中国人宗教信仰很功利,不管什么佛,遇到庙就烧香,但是要求很具体,生孩子、做官、赚大钱,什么都要。”他幽默地把人文学科的学习与其他技能的学习比较,“我们总不能要求每学一点国学就要求得到几十元的报酬吧”……席间,观众掌声不断,笑声不止,同时大家更深刻地感悟到重建国学体系道路之漫长,任务之艰巨。


幽默风趣的讲座让人忍俊不禁

  幽默之余,马明达很多话语值得国人深思。提及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逝世,他悲痛地说:“每走掉一位大师,就意味着某一学科难以弥补的损失。”而对于大师的理解,他认为,“大师非某一专业、学科概念,而是在学问、信仰、道德等多方面的概念,是宏观的,大师能博通各学科”。在谈到学习国学与当今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时,他表示:“我们不能把学习当作学技能,有些学习是用来涵养生命和性灵的。”


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讲座


交流互动 语重心长现师心

  马明达在演讲之后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有对国学的探讨,更表现出作为教授的他对学生的关心。

  对于一位同学问到的“如今种种陋习所反映出来的道德缺失问题”,马明达希望大家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同时也不可掉以轻心,他说:“我们可以容忍‘世’风日下,但不能容忍‘士’风日下。”另一位同学请教马明达关于《易经》阅读的问题,他直率地表示“《易经》,年轻娃娃不读为好”,随后细致分析了他不倡导年轻人读《易经》的原因:一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差异大;二是注解本鱼龙混杂,年轻人难以辨别。他建议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在积累了一定人生阅历后再对其进行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