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7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著名教授论坛讲座第一百一十讲“口译研究概观”在广晟讲堂举行,此次讲座由人事处主办、翻译学院承办。主讲者是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同传译员杨承淑教授,翻译学院院长平洪教授主持了这次讲座。此外,仲伟合副校长也现场赠予了杨教授纪念品。人事处副处长李悦明、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穆雷、翻译学院党委书记高云坚、MTI教育中心主任赵军峰、院长助理詹成等领导和两百多名师生到场聆听了杨教授的讲座。

仲伟合副校长赠予杨承淑教授纪念品
杨承淑不仅在口译理论及口译教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口译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在海峡两岸翻译界均有较高的知名度。杨承淑此次的讲座重点讲述了翻译学科的“学科地图、研究类别和主要议题”。
“翻译学科的地图——探讨口笔译学科的分类”
杨承淑以中、港、台、日、韩设有授予翻译学位的十所大学为对象,参酌了霍姆斯(Holmes)及图里(Toury)提出的翻译学科地图,分析了两岸三地和日韩大学的口笔译图书典藏分布、数量及类别,借由图书馆藏去重新检验前人研究的有效性,并借此深入了解华语圈中英口笔译教学的目标、定位、特征等,进而指出共同特点及相异之处,为今后本学科的前瞻性规划提供了大量素材。
“两岸的口译研究现状:三种模式在口译主要议题中的运用”
杨承淑结合生动的实例和精确的数据,从口笔译的教学需求和现况、口译的技能训练、研究方法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两岸的口译研究现状。此外,杨教授还运用了三个模式——Gever(1976)的“咨询处理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Gile(1995)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和Setton(1999)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结合她个人丰富的口译实践例子,生动有趣的阐述了口译的主要议题,让在座的听众对口译的技巧研究、口译的词语研究有一个更科学、更系统化的把握。

杨教授结合实例和数据讲述口译研究
“指出方向——口译研究的趋向”
最后,杨承淑总结了口译研究的趋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口译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并有成为主流的趋向。因此,杨教授指出,口译的研究也应该参照主流学科的内容及规范,并强调从个别研究走向团队研究才是口译研究未来的出路。此外,杨教授还表示,口译训练要从单纯的口译技能过渡到跨文化的沟通,以及口译的共性研究和口笔译对比分析的重要性。
杨承淑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为在座的师生们解读了口译这一热门学科的奥妙。整个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最后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