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5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岗做客我校著名教授论坛第113讲,为我校师生带来精彩讲座——《媚俗的策略——小制作和大制作电影》。副校长顾也力,人事处处长方迎生,中文学院党委书记蒙德红,中文学院副院长陈彦辉、魏慧斌等也出席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顾也力为林岗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及纪念品。随后,林岗将中国电影置于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以“电影‘有待’的本质决定其媚俗策略”为切入点,对中国的小制作和大制作电影以及中国电影未来走势等展开探讨。

顾也力向林岗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有待”注定媚俗
在很多人眼中,电影是一种艺术,甚至常与诗、小说、画等相提并论,但林岗认为电影究其实质只能算是一位充满“青春气色但比较粗俗”的角色。
讲到电影的本质,他特别提到了庄子对于人生的境界 “有待”和“无待”的划分,来观察各种艺术形式。所谓“有待”是指追求现时的认可与效益;而“无待”则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
例如,诗就是“无待”于读者,因为通常是读者自己主动寻找和欣赏诗的。诗的“潜在读者”甚至可以跨越现实时空,经历多个寒暑以后找到知音与共鸣。与之对应,电影的本性却是“有待“的。一方面,电影的观众就在现实时空。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得到和它同时代观众的赞美,那它就会永远地失去观众。电影基本上是没有”潜在观众“的艺术,上映和颁奖时的短期轰动就是它的寿命。另一方面,“有待”意味着电影一定要媚俗。这里的媚俗是一个中性词,媚者,投合也;俗者,众也。电影也叫做“遗憾艺术”,就因为它是“边际效用递减”最严重的艺术形式,基本上没有再看第二遍的价值。因此,电影要依靠市场推广,它有待于观众的喝彩和入座率。林岗还表示,电影是移动的视觉艺术,难以建立深刻的洞见;而且它是文化工业的商业产品,是文化行为,也是投资行为;再加上电影与观众是现代都市里娱乐和消费的关系;这三点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具有“有待”的本性。因此,林岗提醒大家欣赏电影的时候不应该太苛求,不必要以诗的要求来要求电影,记住电影的本性,就能有一个适度观察和评价的角度。

讲座现场
小制作与大制作
林岗还讲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电影面对的是以“东方主义”姿态想窥视中国的海外观众与生长在“一个富贵荣华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寻找视觉娱乐、刺激、浪漫的国内观众的二分格局。在这种二分格局之下,中国的小制作于大制作电影应运而生。
小制作电影在取材上,均是以下层社会为对象,而且意图呈现下层生活的“风俗画”色彩,属于叫好不叫座的电影——绝大部分收不回成本,但却博得叫好声。而且叫好之声主要从国外传回来;但在它们的产生地,被政府封杀之事时有发生。所谓国外叫好,是国外各种“艺术电影”的评奖;还有国外影评界、时尚界各种论坛发出的叫好之声。比如《秋菊打官司》、《红高粱》就在此之列。而大制作电影则更着眼于国内观众。它抛弃“风俗电影”的模式,转而探索本土性的商业片,而这些电影绝大部分是“古装片”,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等。

林岗讲述电影的小制作与大制作
林岗认为最受海外影评界瞩目和赞扬的小制作“风俗片”不能说是优秀的,因为它们的票房普遍是令人失望的,这与电影的本性相悖。而对于大片,国内影评界恶评纷纷,他却觉得不必如此苛刻;相反,人们心目中不必对“电影艺术”期待太高。古装片能创造票房,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拥抱大众趣味 坚持商业模式
对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方向,林岗很肯定地说:“电影业无疑应该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电影在其本性上是娱乐业之一,让它承载过度的意识形态使命,对它终究是弊多利少。”并且他又拿中国的电影业跟同属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的宝莱坞比较,指出印度已经成功地找到了本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电影制作模式,而中国电影发掘普遍而稳定的观众趣味模式上还不成熟。中国近年大制作电影,太过投合都市白领的趣味了。它们虽然是古装的,但不是民族的。他一直强调,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庞大的市场是天然存在的。问题是电影制作者如何去发掘它,让它产生效益。作为中文系教授,林岗更希望由电影业的广泛发展带动中国传统文化及语言文学的发展。
最后,林教授提出电影产业的成熟比出现更多有名导演更重要。作为一个行业中国电影还处于比较幼稚的水平线上,但个别名导演的一支独秀或二、三支共秀的现象很突出。这说明中国电影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问题是政府还要思考怎样创造条件,让本土电影作为产业尽快成熟起来。中国的电影业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不应是好莱坞而应当是宝莱坞。
附:
主讲人简介:
林岗,男,1957年生,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广东省社科院文学所、深圳大学中文系和中山大学中文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学。主要著作有《符号·心理·文学》、《传统与中国人》、《边缘解读》、《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罪与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