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董上德解读《牡丹亭》

文字:实习生 张帆 郭嘉雯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11-30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26日晚7点,由校党委宣传部、图书馆主办的人文大讲坛第46讲在北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为我校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牡丹亭与中国古典戏剧”的精彩讲座。董上德借《牡丹亭》个案,从剧中女主人翁杜丽娘故事的原型演化,杜丽娘的心路历程、《牡丹亭》的情感语境以及其独特价值四方面展开分析,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价值等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讲解。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解读明清传奇  《牡丹亭》其“源”可溯

  要分析《牡丹亭》,董上德认为必须从传奇的来源、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等问题入手。明清传奇继承了宋元南戏的体制:第一出戏介绍该剧的故事梗概,从第二出戏起,连续三至四出戏介绍剧中的主角、配角等人物,之后才进入正式剧情;结构上采用文场戏与武场戏搭配,悲喜交错。另外,昆山腔(即昆曲)在明中期成熟,它自《浣纱记》成功后,在文人士大夫中掀起创作热潮,对明清传奇影响深远。在谈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区别时,董上德指出,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体制和音乐风格两个方面。

主讲人董上德
主讲人董上德

  董上德对传奇的分析为接下来深入讲解《牡丹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接着从《牡丹亭》女主人翁杜丽娘的故事原型演化出发进行解读,董上德介绍,《牡丹亭》依据了《冯孝将》、《李仲父女》、《谈生》的人鬼恋模式,而其基本故事框架也可在三部作品中找到。

情的宣泄  杜丽娘历经复杂内心演变

  在谈及杜丽娘的心路历程时,董上德以故事讲解的方式为大家进行阐述。董上德从杜丽娘简单的家庭说起,她没有兄弟,也未接触过除父亲、老师以外的男性,“名为国色,实守家声”。 《肃苑》中杜丽娘游园前查老黄历这一细节也别有用意,体现了她郑重地做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决定,完成了庄严的成人仪式。董上德继而分析《写真》一幕中杜丽娘病态自我与青春自我的冲突,体现了她徒然绝望与不舍眷恋的强烈情感斗争。而从《闹殇》到《冥誓》,这其中又蕴含了一种春心的虚耗与“真情”的实现,生命耗尽情不灭,自古人鬼数段情。


认真听讲的观众


杜丽娘伤春与古不同  显现情感绝对化

  董上德接着介绍了古代文学史上的伤春文学,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伤春与其他伤春文学进行了比较。他指出,《牡丹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伤春情感更加绝对化。不论是《诗经》中的《七月》还是《西厢记》,其中的伤春往往蕴含有男女主人翁间的相互寄情,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梦中情人,只是朝朝暮暮地空想直到病死,即使无狂蜂浪蝶招惹杜丽娘,她依然拥有春梦,“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故事重拾 经典依现

  在谈到《牡丹亭》的独特价值时,董上德以《窦娥冤》、《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戏剧对古老题材的重拾为例加以分析。他认为,一个古老的题材是可以点铁成金的,《牡丹亭》讲述的虽是一个简单的人鬼恋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鬼恋情节描述,其中所思考的问题具有哲学意义。汤显祖有勇气和胆识,面对当时“性善情恶”的主流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情的本原性、合理性,对情是什么、情是否值得肯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董上德最后总结说到,中国古典戏剧中有些古老题材之所以可以不断被重复而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往往与人类生命历程中的困惑、生存逆境相关,在探寻解决生存困境方法的过程中,人类不断积累经验而走向进步与开明。

 

 

附:

董上德个人简介

  董上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研究,尤重于对小说、戏曲互渗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元曲精品》、《全元戏曲》等,主要论文有《〈全元戏曲〉前言》、《论古代雅、俗文学的互补与交融》、《论元杂剧的文体特点》、《关剧神髓臆说》、《从〈孽海花〉看曾朴的小说观》、《论〈醉翁谈录〉的性质与旨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