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1日晚7点,广外大第五届学术节“闻道致远”学习交流会第九讲在六教B402正式开讲,主要内容为大学里的“学习”与“能力”。主讲人为中文学院副院长陈彦辉,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听讲。学院团委书记刘勇、09级辅导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交流会伊始,陈彦辉首先就这两大问题分别展开讲解。 
陈彦辉谈大学里的学习与能力
首先,是“学习”问题。陈彦辉明确地指出,大学生学习,要弄懂三层意思。一是“为什么要学”。对于这个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学习就是为了日后的工作和就业”这一观点。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这个社会需要的人。他建议,学生们可以多了解、参考世界五百强企业吸纳人才时所要求具备的素质,并由此确定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是“学什么”。大学并不像高中,“把极少的知识学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它要求广大学生们,在掌握教材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些博、杂的知识。陈彦辉说,同学们应该将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应用到图书馆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非一定要局限在本专业。
三是“怎么学”。这就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大学里提倡的是自由思考、自由学习,很多问题是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探索的。老师、教材讲的并不一定权威,很多问题只有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在这个问题上,培养自己的自由思想非常重要。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
接下来,是“能力”问题。陈彦辉高度概括地说,过去的我们学习得更多的是知识,而如今社会着重的是能力,无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是浪费了知识本身。那么,同学们不禁要问,既然社会看重的是能力,那现在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学习知识有什么用呢?对此,陈彦辉解释道,我们现在学习知识,其实是在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这对于我们以后工作是有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
在这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还给同学们讲起了他本人的故事。高中没有学过英语的他,进入大学校园后,担心这科落下,每天都加倍地学习。大一时,学校里可以考四级,老师担心他考不过,劝他等两年再考。但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四级考试,并成为当年全级5个通过的学生之一。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抱着“四级过了,六级能不能过?”“六级过了,考研怎么样?”的想法,坚持努力学习,梦想终于相继实现了。以此,他鼓励同学们要勇于尝试,相信自己。二是要有积极的心态,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尝试。
陈彦辉讲完后,中文学院优秀学生代表——对外汉语062班的司徒卫、文学061班的李君同学分别上台与同学们分享了她们在大学里的心得体会。
司徒卫是今年综合测评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她笑言,自己以前并不是一个学习很棒的人,只是现在变得厉害些了。她与大家分享的是自己由“不好”变“好”的经验。她的想法与陈院长的有些相似,学习中要弄懂WHAT、WHY和HOW的问题。她特别指出, “理想”与“现实”中的学习是有差距的,心态要摆正。这里,她有一个“减十分原则”。比如,自己期望的是做到90分,那么现实中可能就只有80分,要学会在二者中找到平衡点。还有,学习的目标很重要,搞清楚自己是为了“成绩”还是“知识”而学。拥有“知识”和拥有“成绩”,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最后,她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在考试前复习的一些窍门,同学们都觉得非常实用。
李君是本年度大学生奖章的获得者。她侧重与同学们交流如何处理工作和学习的问题。她认为,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出发选择学生团体的工作,量力而行,学业为重。重点在于享受工作的过程,有目的地从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可以兼顾的情况下,她也鼓励大家参加些这类活动。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学习交流会,很快就结束了。最后,刘勇老师点评说,此次交流会很有意义,他获益匪浅,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学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