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德翻译家豪斯受邀解读翻译质量评估

文字:罗雯琪 通讯员:金明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4-19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近日,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德国汉堡大学教授豪斯(Juliane House)莅临我校翻译学院讲学。豪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话语和语篇分析、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等。除了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外,她还出版了多部翻译研究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翻译理论论著《翻译质量评估》(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受翻译学院邀请,豪斯教授除与该院教师及博士生开展两次小型研讨会外,还分别以“翻译中文本与语境”(Text and Context in Translation)、“翻译的语境重构及第三空间现象”(Translation as Recontextualisation and a Third Space Phenomenon)以及“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为题,为该院的研究生进行了三次深入的讲学。其中,豪斯教授4月1日下午在广晟讲堂举行的著名教授论坛第121讲“翻译质量评估”演讲堪称她此次讲学的重中之重。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教授亲临讲座现场并向豪斯教授赠送纪念品,讲座由该院副院长詹成副教授主持,学院党委高云坚书记、MTI教育中心主任赵军峰教授以及口笔译系教师出席了讲座,200多名学生慕名前来参加。

 

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教授向豪斯赠送纪念品

    豪斯教授的“翻译质量评估”讲座重点阐释了她多年研究得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该模式是基于把翻译视为语境重构(recontextualization)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豪斯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因此翻译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评估标准就是功能语用对等(Functional-Pragmatic Equivalence)——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此为理论基石,运用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方法并进一步发展,详细分析一篇译文如何从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及原文意义(textual meaning)的三个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语境重构。
    在她的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运作中,豪斯教授特别谈到了译文可分为“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豪斯教授相信,尽管显性的译文多在语言篇章(text)、语域(register)和语类(genre)层次上竭力追求对等,但实际上原文和译文的个别篇章作用是无法一致的,因为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截然不同。而相对的,隐性翻译则是在译文中再创造、再现原文的语言文化,译者不是把译文读者引入原文的话语和文化世界中,而是运用“文化过滤器”(cultural filter),把原文中陌生的文化因素“过滤”,修改成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因素。

豪斯教授精彩阐述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为了让在场观众能更理解文化过滤器在隐性翻译中的运用,豪斯教授以她所作的英、德语言交际比较研究为例,阐释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例如,通过双语语料库,她发现德语更侧重内容的焦点,语言表达显得更为清晰直接;而英语则侧重人际关系——这点在英、德影视作品名称的互译中最为明显,如英文电影名常常比较隐晦,和内容无关,但在翻译成德语时则明显经过了“文化过滤”,德语译名大都十分清晰了然,直指电影的主题内容。

    而豪斯教授强调了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差别实际上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偏重,而非二元的对立,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没有好坏高低之分,采用何种手段取决于诸多因素。因此在做翻译质量评估的时候,切忌有所偏颇,并提醒在场的观众们“文化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译者要时刻把握文化的发展,灵活善用文化过滤器。”

    豪斯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为在座的师生们解读了“翻译质量评估”这一复杂理论的奥妙。整个讲座和问答环节持续约两个小时,最后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