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云山论道”系列学术论坛:文化消费主义与当代文学叙事

文字:通讯员 巫晓玲 张秀晶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6-2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中文学院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活动——“云山论道”系列学术论坛于6月24日下午在三教422举行,此次论坛也是广外科技活动月之学术沙龙活动之一。此次,申霞艳副编审围绕“文化消费主义与当代文学叙事”的主题展开精彩的论述。中文学院党委书记蒙德红,副院长刘小平,多位党员老师及研究生出席此次论坛。科研处项目科科长孙波莅临指导并致辞。

  论坛开始时,蒙德红提出中文学院党委关于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活动——“云山论道”的初步设想,并指出此次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活跃党组织生活,促进党员老师的学术科研的交流;二是响应科研处科技活动月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孙波也表示,把学术沙龙这种形式与党组织生活结合起来是很有创意的想法,科研处会对这类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他还称赞这次论坛的选题很好,对思想很有启发性。

  整个论坛分为两部分:一是申霞艳就“文化消费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简单梳理;二是老师和研究生自由提问发言。

  申霞艳在理论梳理这一部分对“文化消费主义”做了详细的解释。文化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对“物品”(商品和符号)的占有和利用产生强烈依赖的文化现象,并由此产生一种奢侈和炫耀性的感官享乐主义思潮。申霞艳还以“爱情与钻石”为例子,生动的诠释了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消费主义。申艳霞指出,在这一社会阶段,消费已经由原来的自发的满足需要的行为,演变为一种迷恋符号的习惯。针对这一观点,她在后面讨论话题中以2010年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事例为个案,展开讨论。之后,她讲述了文本化消费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文化消费主义在发展中存在的利弊。她以余华的创作为例,说明了文化消费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申霞艳在第一环节最后提出了两个讨论的话题,一是面对强大的文化消费主义,文学自主是否可能?前景如何?二是以文学生产方面的个案为例探讨意义与符号的脱节。


自由讨论环节

  在自由提问发言环节,老师们纷纷发表自己对文化消费主义的一些看法,气氛融洽。针对申霞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研究生认为,对于消费文化不必过于担心,我们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理性看待消费文化。研究生的这个观点引起在场老师和同学的一番大讨论,也让整个论坛“动起来”了。有老师觉得“欲望、消费是需要的,但不一定正确”,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全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