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6月26日,“中译杯2010年全国口译大赛”广东、海南赛区复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拉开帷幕。来自广东和海南赛区16所高校的40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各展风采,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次现场口译的盛宴。
本次大赛由中国翻译协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大赛的评委团由资深口译专家、译员和口译教师组成,体现了大赛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中包括冯之林教授、肖洁文教授等。
出席大赛的领导和嘉宾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平洪,院党委书记高云坚老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穆雷,广州汇泉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良茂,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莫爱屏,MTI中心主任赵军峰,口译系主任王斌华以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黄见等。
早上8点30分,大赛正式开始,首先由平洪院长发表英文致辞。他衷心祝愿参赛选手能发挥最佳水平,译出精彩,赛出风采,并预祝大赛取得圆满的成功。

平洪致词
随后,主持人介绍了比赛环节和规则。比赛共分三轮,实行逐轮淘汰制,极大的考验着选手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比赛所有赛题均由全国大赛组委会机密快递至各承办单位,在比赛开始前在各方共同见证下启封。
第一轮“英汉交替传译”的内容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发布的电文;第二轮“汉英交替传译”的主题是气候变化应对及节能减排热点问题。尽管两轮的源语语速都不快,发音吐字清晰,但内容紧贴时事热点,遣词正式专业,对选手们的听辨理解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同时也考验着选手笔记速记能力、短期记忆、背景知识和双语表达的能力。
在第一轮的“英汉交替传译”中,原文中提到:联合国维和人员通过清除地雷和促成战斗人员复员(clearing land-mines and demobilizing combatants),通过强化机构和法治(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直接给千百万人民带来帮助。不少选手都在赛后表示对这一信息点的口译处理感到困难。第二轮“汉英交替传译”侧重考察选手们的英语重构表达能力和专业词汇积累,其中包含中西方文化的俗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及近年来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高频词“京都议定书”、“中期减排计划”等等。每位选手都顶着巨大的压力,聚精会神,沉着应战,尽展各自所能。
我校选手13号陈满键口译流利,表达地道,能够准确而全面的把握信息点,在挑战中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双语实力和临场应变力。23号郑洵儒雅秀气不减干练,口译过程中自信而沉着;27号的索若楠更是凭借出彩的翻译,和举手投足间专业译员的气质赢得评委的青睐。他们的出色表现和专业态度,引起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索若楠展现专业议员气质

郑洵精彩表现
经过上午两轮激烈的角逐后,16名晋级选手于下午进入最后一轮“对话口译”,比赛也迎来了高潮。对话口译是一段关于中国人教外国人泡茶、包饺子的内容,看似简单,却蕴藏着许多传统中国文化词汇和翻译容易疏忽的盲点。如“煨热茶壶”、“馅料”、“饺子皮”、“擀面棍”等常见又较难翻译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场下的观众们都不禁为选手们捏了一把汗。我院学子不负众望,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机智的利用口译策略对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他们出色的发挥获得了评委的认可。

陈满键流畅表述
三轮角逐结束后,评委团组长冯之林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冯之林特别强调,口译最主要的是准确性,包括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另外,表达的细节也决定胜负。她指出,不少选手在对话交传中,把“热水”(boiling water)译作了“boiled water”(开水),尽管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对于冯之林精辟点评,选手们都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冯之林现场点评
比赛结果最后揭晓,获一、二等奖的六名选手将代表广东、海南赛区参加今年9月18日在我校举行的华南大区决赛。我校三名学子以出色的表现,全部顺利晋级华南大区决赛:索若楠荣获一等奖,陈满键、郑洵获二等奖,为我校争得殊荣。
附 获奖名单:
一等奖 葛丽 中山大学
索若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二等奖 陈满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张素君 中山大学
吴悦亮 广东工业大学
郑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三等奖 王颖敏 华南师范大学
濮丽雅 中山大学
宁静 广东商学院
汤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周未 韩山师范大学
朱欣宁 广东商学院
王璨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李翠欣 暨南大学
朱小明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李彧 广东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