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数十年如一日,他执着于中印友好之路;风雨兼程,他见证着中印关系的起起伏伏。从曾经的“调皮的毛坯”蜕变成现今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印尼问题专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不懈的决心,更是不屈不挠的勇气。东语学院70级印尼语系校友李志学,用自己的奋斗历程诠释了他不变的执着。一朝结缘,喜遇恩师 1970年,广外首次开设印尼语系,李志学也在此时开始了他与印尼语的“浪漫之旅”。由于70年代中印两国处于断交状态,印尼语的发展并不被看好,因此李志学一开始对印尼语并不感兴趣,而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文体活动方面。但是,在恩师许友年的言传身教下,他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树立了宏伟的目标——用印尼语来推动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做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的使者。
李志学回忆道,当年,恩师许友年不仅教会了他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艰苦的锻炼是了解社会和磨练意志的一种途径,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惜书如金,苦中作乐
当时,由于中印两国关系的中断,在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几乎为零,生活学习条件也远不如现在,就连印尼文报刊杂志也很难接触到。几经周折得到的一张报纸或者一本杂志都成了大家争阅的“宝贝”。但越是艰苦,越坚定了李志学学好印尼语的决心,他认真地研读每一份能够得到的资料,从中汲取养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学校规定每年必须组织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印尼语教研室老师们的努力下,学生们被组织到华侨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这样在白天劳动时可以和归侨们练习口语,晚上可以进行家访,让归侨们给学生进行辅导。李志学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主动地寻找各种话题和华侨聊天,请教关于印尼语言及文化方面的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毕业前夕,当70级印尼语班全体同学还在部队农场进行改造时,中央广播事业局(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部和印尼语广播组的专家突袭“茅草屋”(当时劳动改造的农场)挑选播音员。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李志学第一个就被召去面试。面试的内容是进行文章朗读和口语问答,李志学克制住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之后,李志学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几个月后,李志学踏进了神圣的播音室,开始用印尼语向全世界广播,成功地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的印尼语播音员,开启了李志学迈向中印事业的第一步。
梦想成真,贵在坚持
自从1967年中印两国中断外交关系之后,两国的关系迟迟没有得到恢复,导致中印事业的前景一片灰暗,但是李志学还是坚守着自己献身于中印事业的信念。李志学在工作之余,兼职做翻译、记者和编辑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李志学谈到,从这一系列的亲身经历中,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学无止境,只有做到精益求精,又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语言水平,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好各项任务。
80年代,中印关系开始解冻,这也成为了李志学事业的转折点。由于国家需要,李志学进入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并工作至今。他往返于中国印尼之间,以贸易先行推动外交发展,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中印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2001年,李志学跟随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尼,中国-东盟“10+1”正式启动。在此期间,虽然中印两国关系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李志学仍然坚持自己的追求,努力促进中印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李志学(中)在雅加达主持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
面对今天所取得的非凡成绩时,李志学谦虚地表示,他今天的成就要归功于学校和老师。学校是他的摇篮,老师是他的启蒙者,正因为有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才有了他现在的辉煌成就。作为师长,他深切地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学有所成,为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友简介:
李志学,祖籍湖南,1955年10月出生。1970年入读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马来语系;1975年毕业之后,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印尼语播音员,之后还相继担任记者、编辑等;1986年,以随团记者的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前往印尼报道汤姆斯杯和尤伯杯羽毛球赛;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工作,经常往返于中国印尼之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印尼和东盟高峰论坛会议,推动中印之间贸易的发展;1990年起正式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任职,并常驻印尼代表;2005年,随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尼,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任中国技术投资贸易(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