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经过最多轮选拔,最早接受培训的亚运志愿者。他们,是被亚组委定为核心志愿者,将直接影响外宾对亚运会和广州的印象。他们,就是经常被告诫“外事无小事”的礼宾班。

礼宾班合照
一米八个头的张绍卿有着一脸憨厚又阳光的笑容。现在的他除了是信息学院一名大三的普通学生,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广州亚运会国际要人接待团队礼宾班的负责人。
“我们是广外第一批亚运志愿者”,张绍卿眼中透出自豪的光芒。大一的时候,亚组委到广外和中大招募“广州亚运会国际贵宾陪同”的志愿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绍卿果敢地参加了面试。几轮筛选下来最后全校只剩下35人,张绍卿就是其中一个。
培训:漫长而快乐
和其他具有临时性质的志愿者团队不同,张绍卿所在的礼宾班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更像一个班集体。这个班从09年7月份就开始培训,“当时还搞了个开班仪式,学校领导也到场了呢”,张绍卿提起当时的情况仍很兴奋不已。整个礼宾班有51个人,其中广外人就占了五分之三以上,作为专业的外事志愿者,特别是亚运会的时候要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体育部长等贵宾直接沟通的人员,礼宾班的录取条件非常高。行为举止文明端庄、长相较佳是基本的,外语水平高、政治敏感度、应急能力好更是少不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班汇集了来自中大、广外的许多“牛人”。
曾经参加“模拟联合国”获杰出演讲奖、被同学评价为才貌双全的女孩韩嘉黎也是礼宾班中的一员。大二的时候,她担任了商英学院司仪队队长、宣传部副部长,同时还要兼顾志愿者的培训。忙碌的生活并没有打乱她的生活节奏,相反,司仪队的经历让她在处理志愿者工作中的紧急事件时更为从容。
阿拉伯语专业的张思晨和泰语专业的周梨月为了参与亚运期间的陪同,一个推迟去摩洛哥的学习,一个则花了几千块的机票专门从泰国赶回来。仔细数数,礼宾班还藏着校学生会的副主席、华南赛区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SIFE团队的骨干队员,综合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等等,这些不同学院的优秀份子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礼宾班差不多每两个星期就要进行一次培训,从通用礼仪到国际要人礼宾政策都包涵在内,最后还要进行考核。而让他们集体感情升温的一个点,则是在一次户外拓展训练中。
那次,他们面对着约四米高的“毕业墙”,只有每个人都翻过了才能算过关。经过讨论,男生们扎马步叠成了两层人墙,让女生踩着他们的肩膀翻过去,另外几个男生在上面拉,最后男生再一个个翻过去。由于难度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险,大家都紧扣心弦,全力以赴。当看着最后一个人顺利翻过,教官让一个男生把上衣脱掉。当这个男生露出红肿的肩膀时,不少女生的眼眶都湿润了。

齐心协力翻过“毕业墙”
今年中秋节前,长达一年半的培训就全部结束了。对其他志愿者团队来说,培训的结束才代表着他们一起工作的开始,而对礼宾班而言,他们要分别去陪同不同的国际要人代表团,用张绍卿的话来说就是——“培训结束,就意味着我们要分开了”。工作:神秘与挑战
接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或体育部长,许多同学一听这些职位都觉得羡慕不已。的确,这个特殊的岗位曾给这些志愿者们带来过一些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特别经历。2009年11月11日,亚运倒计时一周年晚会隔天将要举行,礼宾班一部分人被调去花园酒店担任晚宴组的志愿者。那天,他们穿着正装,加入晚宴组的工作,做临时的场内指引。更为幸运的是,在欢迎晚宴上,礼宾班的志愿者获得了和省长黄华华、各国NOC代表在花园酒店一起共进晚餐的机会。“其实那几天我天天都待在花园酒店,环境很奢华,东西也很可口。但7天后回到大学城,跟哥们在贝岗吃了碗牛杂,喝了个奶茶,那种感觉真的特幸福……”张绍卿特别认真地说道。
因为接待的是国际要人,所有人被要求在亚运会结束前,不能透露任何邀请嘉宾的信息。连他们自己也是在亚运会开始的一个星期前才知道要接待的是哪位国际要人。那天,“老大”彭庆将每个人单独叫到办公室,亲口告诉陪同的对象,每个人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其他人要接待谁。不仅如此,礼宾班所有人还签了一份保密协议,承诺如果泄露了接待信息而导致邀请的嘉宾安保出了问题,要承担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这份神秘感,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由于国际要人工作繁忙,志愿者们往往无法直接联系到这些国际要人,而得通过他们的联系人传达信息。确定抵离航班、来到广州住哪儿、要去看哪场比赛、有什么饮食禁忌等等,事无巨细,每个负责接待的志愿者都必须了然于胸。而打电话没人接、发E-mail没人回复,这些则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的印象中,一些国际要人对细节的要求之高也常常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有一次在亚运会团长大会期间,一些国家的团长注意到需要他们签字的国旗纸质样板与实际有偏差而不肯签字。事实上,那些颜色是对的,只是打印在纸上有点差别。负责跟进团长工作行程的礼宾班志愿者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说服团长在单上签字。绍卿记得很清楚,有一个团长总是找不到他人,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三天的时间。最后在他去机场前,志愿者给他打印了十多张不同颜色的国旗样板。他摇摇头,选了张最接近的颜色,并要求他们保证到时候颜色一定跟旗子上的一样,才签了字。尽管如此,临走前,团长还是对礼宾班的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对他们的不懈努力表示佩服。

焦急地等待团长签字
从开始到现在,以及将来?
有些人觉得在亚运期间能陪同国际要人,跟着享受高级待遇,礼宾班志愿者这个岗位真是轻轻松松又风光无限。对此,来自商英学院的柯汪尧道出了他们在光鲜背后为这份工作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代价。在频繁培训阶段,每两个星期的周五中午,没睡午觉的他们要跑到远在珠江新城的发展中心。每次一个下午的培训加上几个小时的车程,回到宿舍个个都是疲倦不已。为了正常参加培训、实践和拓展活动,他们也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学习时间、社团工作和比赛机会。而在团长大会的那次宝贵磨练中,他们虽有花园酒店“白金级”的工作环境,但也是受苦受累,有时要整个上午站在酒店门口进行车辆调度,或是不厌其烦奔波于机场和酒店之间接送外宾,或是为了引导外宾进入进餐区空着肚子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
虽然还在心疼期中考那点可怜的分数,汪尧却开心地对记者表示,他已经想好要怎么把亚运和广州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国际要人。“要自然,不做作的那种”,他故作神秘地说。
亚运已经开始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是机遇?是挑战?一切都是未知数。就像韩嘉黎说的,“即便2年的培训只为了2天的接待,那又怎样呢?这个过程我们已经收获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