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郑立华在欧洲论坛趣谈中法文化差异

文字:欧洲研究中心 吴祖琼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24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23日晚,欧洲研究中心举办的“欧洲论坛”第十四期在北6教207开讲。欧洲学硕导、西语学院院长郑立华教授以《从时间观看中法文化差异》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学术盛宴。讲座吸引了全校近百师生参加,教室被听众早早堵得水泄不通。郑立华幽默活泼的语言、生动风趣的例子,博得了整个会场接连不断的掌声和阵阵欢笑。

郑立华教授娓娓道来
郑立华教授娓娓道来

    在讲座中,郑立华首先从文化接触中易造成的误会入手,认为文化接触中最难克服的不是传统认为的语言障碍或者是习俗、饮食的差异,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存在的三层次的误会。这种误会在潜移默化中带来的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却并不能让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的交流顺理成章,因为各自认为的“理所当然”往往并没有交集。他生动举例道,在交际场合上,中国人首先会客气地推辞主人第一次的喝酒邀请,待主人热情再三劝说后,会客气一番然后欣然接受,而在西方国家,他们讲究不强人所难,你说“不”那就真的是“不”。吃饭的时候,你的一句无意中客气的说辞反而还会让自己垂涎已久的佳肴无法触及。郑立华说笑道他就曾因此而错过了享受法国美酒的机会,以至戴着文化的眼睛认为对方“不可理喻”。这就是中法两国做事、思考文化角度的不同而造成的误会,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

听者津津有味
讲座现场

   郑立华认为,时间观这个主题既微妙又能引发深思。不同的文化对于时间的感知,取向和使用都是不同的。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点时,中国人喜欢缅怀过去,崇尚传统,法国人则偏向现在和未来,喜欢开拓创新。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人不能和法国人说传统和惯例,他就笑言自己曾经就和一个新到任的法国驻广州总领事说道:“前任总领事有送我校学生法语词典的优良传统”,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争取到一笔实用的福利,但总领事却出人意料地说到:“既然以前做过了,那现在就不要了,我们来点新的”,让他的愿望“竹篮打水一场空”。同理,你也不能问法国人年龄。在中国,问一个九十岁老翁年龄,会勾起他过去过五关斩六将满满当当的回忆,而带给法国人的却是将来“时日不多”的长长忧伤。最后,郑立华表示,跨文化研究确实是门很有趣的研究,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逻辑,再保持自己的文化体系,达到双方共同的理解即可。

    在整场讲座中,郑立华以人们最熟悉而又很难言明的时间观为主线,通过跨文化交际中众多的真实例子,描述中国人与法国人交往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并努力从文化的深层去挖掘根源。论点清晰,条理分明,通俗易懂,尤其是独特轻松的风格,生动诙谐的语言,新颖幽默的比喻,再加上他的留法经历与对跨文化交际的独特感知,使得听众收获不小。讲座结束后,仍有学生继续不断讨论,回味无穷。

附:欧洲论坛简介

2007年,欧洲研究中心创办“欧洲论坛”,为国内外学者、政要、社会名流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今年9月起,“欧洲论坛”增设每月一期的校内分论坛,发布我校欧洲研究阶段性科研成果,并为广外同学丰富学术生活提供有效途径,以营造积极向上、创新创造的良好学术氛围。

 

详情查看:http://www1.gdufs.edu.cn/esc/NewsView.asp?id=261&treeid=>学术论坛>欧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