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7日,广外通选课正式开始上课。虽然一连几天阴雨绵绵,寒风不断,但丝毫没有影响外聘教师饱满的教学热情和同学们激昂的学习热情。

今年我校由外聘教师教授的通选课从去年的三门增加到十门,外聘教师分别来自中大、华工、华师三所高校。这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一次大的提高。
据教务处初步统计,共有5108名学生(人次)选择了本次外聘老师开设的十门课程,其中8门属于自然科学类。
外聘教师授课 众多学生受益
教务处詹处长表示:“在我们这样一所以文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里,聘请一些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开设通选课,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通选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对大学城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更好地营造我校多学科的学术氛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一举措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学生。”

《生命科学概论》华南师范大学周仁超副教授
教务处对上学期所开的3门课程的一份调查显示,分别有68.4%、90%、75%的学生认为他们各自选的课程“很有收获”,感觉较好。詹处长说:“目前学生的反映很不错。为此,首先要感谢这些老师的辛勤工作,其次要感谢他们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
对于我校邀请其他高校教师到我校开设通选课的这一教学方式,上学期已经来我校讲授“生命科学概论”的周仁超老师认为,这样有利于高校资源整合,也有利于各具优势的高校能够互相学习、借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能够锻炼同学们的另一种思维,以及对一些理科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今社会的相关的热点问题,充实同学们的知识。
开设“汽车概论”的石柏军老师对此也持相似观点。他还表示说:“我非常乐意到广外教这门课。”其原因是我校属于偏文科的大学,他非常希望同学们能够接受一些理科知识的熏陶,平衡学科知识。
自然科学类课程大受学生欢迎
本学期我校共外聘了10位教师来我校开设通选课,其中有中大的张海鸥、周强、张古忍、何俊国,华工的李善劲、石柏军、张水华,华师的程敏熙、陶卫宁、周仁超等老师。
一部分同学认为,平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外语和文科专业课的学习上难免感到枯燥,学习其他领域特别是属于理科领域的知识反倒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兴趣是第一考虑的因素。外聘教师开设的学科涉及汽车、昆虫、生命等等,如何不能吸引年轻气盛、求知欲强的同学们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另外,由于目前学校规定,实施学分制的04、05级学生,每个人都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而可供选择的课程还不多,不少同学也只能在外聘老师开设的这些课程中选择。
对此,詹处长表示,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数量显得不足。但是学校已经实实在在地在努力,一定会尽量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也会考虑加大与其他高校的合作。
透视第一课:真情打动每一位学生
3月2号晚上,张海鸥博士带着他以往的热情和幽默走上了南校F315的课室。他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喜欢诗词的人不多,喜欢旧体诗词的更少。他惊叹广外大能有这么多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旧体诗词写作》中山大学张海鸥博士
那一句“许是你第一次的回眸 便锁定我终生守候”的浪漫爱情诗句一下子就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张博士结合自己的诗词,浅显易懂地向同学们概述了旧体诗词的韵律等。他的自信、幽默的语言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教室里时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张海鸥博士的《我看日本》至今仍然在我校同学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不少同学正是受《我看日本》讲座的影响慕名而来,他们纷纷表示“没有白来,太好了!”而爱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黄同学表示,张海鸥博士的《旧体诗词写作》课程是他通选课的首选。
张海鸥博士带来的160本自己的书《水云轩集》被同学们争先购买,下课后,拿了书的不少同学纷纷请张博士签名。
追溯高校资源共享的历史能否让我们走得更远
追溯中国高校资源共享的历史,不得不提及94年广州石碑地区的六所高校――中大,暨大,华工,华农,华师,职师资源共享的先例。在广州大学城建立之前,六所高校曾成立联合办学协调领导小组和联合办学协调办公室,以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中包括:图书馆资源文献共享,教师资源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与社会力量的资源共享,以及其他一些资源共享,对现今广州大学城内各高校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针对90年代中期以来几次规模庞大的高校学生扩招,我省各高校的资源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困难,资源共享的研究、探索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资源共享不是广东独有。据《南京日报》2004年9月24日的报道,南京仙林大学城9所高校共建教学联合体正式成立,其共建的内容包括:互聘教师、互认学分、互用实验室、互借图书、互用体育场馆、互享高水平学术讲座、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互享信息资源、互开辅修专业、构建教学管理制度平台等十个方面。
在大学城这个优越的环境里,我校已经在高校资源共享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领导老师的努力下,学校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