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前外交官与未来外交官的对话

文字:翁丽梅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3-25 点击数: 分享至:

 
  面对不断发生的巴以冲突,面对动荡不安的巴以局势,面对一次次的战争带来的流血与牺牲,我们开始疑惑,难道巴勒斯坦、以色列的人民就不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样吗?究竟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能不能和平相处?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外交官陈腾华的课堂。一位经常参加有关讲座的同学这样说道:“我是外交专业的学生,我喜欢聆听与外交专业有关的讲座,从这里能听到独到的见解。”

 

本网讯 3月23日下午,由党委宣传部与南校区党政办共同主办的人文大讲坛之12“阿以冲突的由来与发展”在南校区举行。副校长董小麟、党委宣传部部长孔晓明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本次讲座。

 

董小麟向同学们介绍了勇敢的学者,“陈腾华老师是我以前的同事,是我所在学院的书记,所以我还是很习惯亲切地叫他陈书记。”陈腾华两次被委派出国,2001年至2005年期间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教育参赞。面对阿以等国际问题,作为一个学者,他有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

 

                                 “我其实已心仪广外很久”

 

陈腾华说:“我其实也已心仪广外很久,我觉得今天的讲座是以前的外交官与未来的外交官之间的对话”,他接着说:“我的梦想是外交官,我报考的时候也报了广外。”后来陈腾华进了中大的外语系。“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并且应该大胆地设想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去以色列,所以我去了。”陈腾华循循善诱,“大家可能是未来的外交官、外贸官,一定要从现在构建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梦想,珍惜在广外的生活。” “你们可能是我未来的同行,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关心国际政治。”

 

                    陈老师阐述独到见解

        其实早在30年前,陈腾华就做过相同题目的讲座。当时他所能利用的资料非常有限。但是,今天,他亲历和了解了以色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现状,尤其对以色列当代教育的形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他用实践向同学们介绍了“阿以的由来与发展。”


       陈腾华介绍说,终身学习的目标是“Learning to know , Learning to do ,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Learning to be .”此次他为我们介绍Learning to know ,知识无国界,他鼓励同学们不要拘泥于一本书。他的原则是博览群书、务求甚解。

       受命的那年是2000年,而那年的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突然“造访”耶路撒冷东区的阿克萨清真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在阿巴最紧张的时刻,他带着自己的梦想毅然接受了任命。


                                                      阿以本属一个祖先


       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尽管来自同一个祖先,阿以之间的冲突却从来没有停止过。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的第二日的那天开始,多半个世纪年以来,阿以先后经历了4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其为“独立战争”,由阿拉伯六国率先发起,而围绕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之间的问题又发生了几次战争。


         那么战争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陈腾华认为,历史的发展与宗教不可分割,宗教是战争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领导人沙龙突然“造访”耶路撒冷东区的阿克萨清真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三大宗教聚集地。阿拉伯与以色列都把这块土地看成他们的圣地。陈腾华结合自己带来的美丽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三大宗教留在耶路撒冷的旧址。


                          阿以的未来:和平是暂时的,冲突才是永恒的


        陈腾华认为,冲突是没办法的,是阿以不可避免的,这主要有几个原因。首要的原因是宗教的原因。第二个是土地的原因,土地的争夺是中东战争的另一重要原因。四次中东战争都与土地有很大的关系。在巴勒斯坦狭小的土地里,要生存两个民族必然会存在争夺土地的情况。崇尚生育的阿拉伯人人口比例相对较大,陈腾华曾到访的一户家庭就有12个孩子。长此下去,阿拉伯人必然从数量上超过犹太人,因此他们必然要争夺土地。而曾遭三次流放的犹太人拒绝在其他地方建立国家,他们坚持返回巴勒斯坦——他们渴望的土地,因为这是耶和华应允赐给犹太民族永远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应许之地”。


        另外,国际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社会每年拨给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援助金额是非常巨大的。按照现在巴勒斯坦每年接受的援助换成GDP的情况来看,巴勒斯坦的GDP将超过中国。一旦实现和平,巴勒斯坦将失去最大的经济来源。从以色列来说,由于长期的战争,犹太人形成了一个非常团结的民族。但是,由于其是一个多政党的国家,其国家的内部就存在很多矛盾,对外的战争,转移了国内矛盾的方向。如果和平实现了,政党之间的矛盾必然显露出来。因此陈教授坚持认为,阿以的未来“和平是暂时的,冲突才是永恒的”。

 

                      同学们认真聆听
                                       

                                           中国与犹太民族的历史渊源


       1000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就有一批犹太人以波斯人的名义来到我国的开封,并对中国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与当地人通婚,但是后来,这些犹太人逐渐被同化了。抗日期间,像白求恩大夫这样的犹太人就直接在我国八路军里服务。在中国最有影响的犹太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这批犹太人现在以色列成立了“在中国的犹太人协会”,这个协会每年跟我国有很多交流。二战期间,又有一个比较大的族群来到中国,当时,英国盟军限制这些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去,不支持犹太人。于是,国民政府给一万多犹太人办了签证,这些人来到了我国上海。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这些犹太人才回巴勒斯坦去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以色列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我们与犹太人的接触加深,特别是在80年代后,许多犹太人专家来到我国,对推动我国农业,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以色列与我国在农业、工业、军事各方面的联系加强,并维系至今。陈腾华认为,排除美国的干扰,我国与以色列国家的关系是良好的。

 


        在讲座问答的双向交流中,不少同学积极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陈腾华也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讲座的时间有限,可同学们的热情却不减,陈腾华说还将通过E-mail给同学们解答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