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五月如花,五月如火,五月如诗,五月如画。五月充满无限生机,五月孕育旺盛的活力。这些生机与活力,经过劳动的催促和唤起,演绎出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大学城众多的工作者中就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长期默默无闻,工作生活在最平凡的地方,他们用最普通的行动照亮了大学城同学的生活,顺着他们的方向,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光亮。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了解他们,走近他们,感受一种辽阔而亲切的心灵震动。
大学城总工程师冯驯:大学城已经和我的生命融为一体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贡献了青春与终生,贡献了终生还贡献了儿孙。”从青春少男到满头华发,他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近40年的拼搏与努力告诉我们,他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花甲之年,本该是含贻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了,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身于大学城的建设,将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肩膀上。
2004年9月,大批学子从四面八方涌入新生的大学城,在这里我们放飞梦想,成就辉煌。大学城总工程师冯驯忙碌着,奔忙于各个学校之间,对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的熟悉。忆起广外,他说:“你们校门口的草皮还是开学前的那天晚上才铺好的!当时啊,大家为了赶工,几天几夜没有睡觉,材料一来就马上干,很多女同志就在等材料的过程中睡在你们地上,我当时看到,又心痛又好笑。”“没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是赶不下去的,大学城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63年同济大学毕业,冯驯没有选择繁华的大城市工作,而是投身铁路建设,来到荒凉与险要的大山深处。他参与修建了中国的三大铁路,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2003年,他接受了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的邀请,重新投入工作,担任大学城总工程师。“我知道这是一个好工程,没有多想,就来了,或许就是一种痴迷吧。”
已经61岁的的冯驯揣着美好的期望来到了广州大学城,03年的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然而将要面对的问题远远超过他的想像。“刚来的时候,生活却是没有想到,太差了,没水、没自来水,没有电灯,没有卫生设备,消息闭塞,好像与世隔绝。但是,很多同志都坚持下来了。”
来大学城参与建设,冯驯必须说服老婆,说服孩子,让他们理解自己的工作。“有矛盾,跟家庭的矛盾,跟孩子的矛盾。当时老婆坚决不同意,说我是个傻瓜,都退休了,还要当这个‘炊事班长’,但是比较起来,还是事业第一。”说起这事,冯驯自感有愧于老婆孩子。“老婆跟了我一辈子,我退休了还是没有时间陪她。”冯总工程师笑言自己的家庭就像吉普赛家庭,自己去哪里修筑铁路,家人就跟到哪,“我的儿子,读小学时候,换了4个学校。跟着我跑建设,下一代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无数个日夜,冯驯早上7点多就来到大学城,往往是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每天就是这样往返于工地,指挥、检查各项工程的进度。“大学城能不能搞成,搞成了质量有没有保证?”这是他心中一直记挂的疑问。03年是大学城建设工期最紧张的时候,长时间加班加点的工作让原本就身体不是很好的冯驯经常累得嘴唇发紫,但是他却依然坚持工作。
有一次他下工地检查,右脚不幸在工地受伤感染。他瘸着腿还巡查工地,实在不行了,就干脆一边打点滴,一边批阅文件,指挥着大家的工作,“那段时间工程问题一大堆,为了让指挥部的年轻人干得更踏实,我不能走。”在工作的这段时间,冯驯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用他自己的话说,“家都成了旅馆了。”61岁的生日,也是在这样没有日夜的工作中平淡地度过。在大学城工作,没有时间消遣,连做梦都是工作。“看到工程干起来了,看到一座座房子顺利封顶,我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搞工程建设,苦与乐是伴生的。”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却映照出了冯总工程师那一片赤忱之心。
冯驯说,干大学城工期短,任务重,“以前在山里修铁路,都没有这么干过。”但是,他没有后悔,“一个人的努力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充实了,可以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干一些事情,就值得了。” 已是满头白发的冯总工程师,欣慰地告诉我们,现在听到社会各界对大学城的承认和赞扬,自己心里非常高兴,“大学城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啊”。
对于大学城,他有很多的期待,“大学城还有很多工程需要建设,比如临近你们广外的体育中心,未来在中心湖那边的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我的心愿就是尽善尽美地建设好余下的工程项目。我要为大学城的建设画上这个圆满的句号。也希望学校能把大学管理好,学生们要爱护自己的家。”
令油油绿地生色的不是红花,而是他们……

学生在上课,他们在干活;学生放学了,他们回家继续干活。学生与他们的生活似是两条平行线,也许唯一的相交点便是那个小山坡……
通往中大的那条路有个小山坡,绿意遍地,花木醉人,它已经有两岁了。给了它生命和朝气的并不是红花,而是那群蹲在山腰上辛勤劳作的园林绿化工人。他们比第一届进驻大学城的新生还要早,便与这片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给这蓬头垢面的孩子梳理着装,瞧它身穿乔木、灌木……雀跃地在风中舞动,一派春意盎然。
工人们每天埋头苦干8小时,用他们的身体为矮草护荫;任凭烈日暴雨无情嘲弄,笑声爽朗,藤帽手袖依旧。拔草、浇水、施肥的粗重活在她们眼中等同寻常。没人数过他们扶起过多少棵狂风中倒下的小树,没人会注意他们的皮肤晒得有多黑脱过多少层皮,可以肯定的是,这山坡上每寸土地都有他们滴过的汗。
“你们啊,回去让老师好好地跟学生说说”其中一名工人语重心长地说。记者顿时愣了一愣,正当记者仍在纳闷工人是否在埋怨学生经常践踏草坪时,工人接着说,“晚上尽量不要出来这些小山坡散步,太危险了!早上我们经常看见许多被抢劫后丢弃在角落的空手袋钱包”。
坚强的小草也比不上工人们朴实。每个工人的身后都背负着一个家,家里的两三个孩子都要靠这双粗糙的手给养活。问及觉得工作辛苦吗?工人们都笑言:“有得做就已经很开心啦!”
一位来自绿化公司的罗先生是这个小山坡的负责人,每天与工人们一同上班下班,12个工人的优秀品质他全都看在眼里:园林绿化工人大部分是女性,在她们身上体现了农村妇女的优良素质——勤劳朴实不怕苦。工人们相当自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按照规定中午12点下班,由于工作没做完,他们自愿干到1点多没吃饭也毫无怨言。最难忘的是当初接手这个山头时,他记得是2004年的4月6日,工人们不分男女齐心协力地抬树种树,弄得一身泥一身汗辛苦得很。从那天起,工人们便与这小山坡紧紧相连。
勤劳的身影感动了这个山坡,也感动了大学城这片纯净的天空。挣钱不容易,所以他们珍惜眼前这份工作。“五一”长假学生丢下了书包,工人们却还得轮流值班,一切只为了大家有个舒适的环境。
他们,始终守护大学城旅程的安全

每当到站广播响起的时候,每当穿过中环的时候,沿路的公交站牌、花草树木都会想念他们。他们能驱动车轮,也能呵护生命;他们不是铁人,却胜似铁人;他们像孺子牛,任劳任怨。他们,是日夜奔跑在大学城的“蹬车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乘客的护花使者。
迎着东方的一抹鱼肚白,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管炎炎烈日,不管寒风暴雨,日日如此。早上六点是他们心中不变的钟点,为了准时发车,他们得放弃甜蜜的酣梦,五点多就踏上了征程。给车充气、加油,从珠江新城驶到大学城,在晨光中迎来第一批乘客。
每隔四分钟发一辆车,为了解决师生们搭不到车的困难,为了提供迅捷的交通运输服务。在这停顿的240秒,司机只能喝一口水,饭都匆匆忙忙地往嘴里送。“忙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发车时间到了,他们不能停下来吃饭,只好又出发;他们经常把饭带着,抓空余时间吃饭”,中部枢纽381站李站长说道。抓紧时间吃饭,他们的三餐就是这样“任务式”地完成的。吃饭本该是一种享受,他们没有,有的是忙碌。
沿着中环跑一趟,距离不长也不累,可跑十几趟呢?李站长说,最忙的时候,一个司机一天要跑16趟。谁都知道,从事交通运输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小小的方向盘,关乎乘客的生命。他们做到了,哪怕跑16圈,他们也扛住了,用意志,用责任。“大学城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将来的人才,父母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啊,我们只要握着方向盘,分分秒秒也不能马虎,我们怕有什么闪失啊···”姓王的一位司机说。“我们坐在驾驶台前,就会记着乘客的安全,每次上岗都保证有足够的精神”,这是他们潜意识里的信念。生命是宝贵的,是他们,用铁人般的意志守护着学生们的安全;是他们,用责任的臂膀延续着父母和国家的希望。
铁人也是人,也有苦衷。他们在工作量大的时候,有没抱怨过呢?李站长说:“他们从来没抱怨过,只是有时受委屈的时候会发发牢骚。比如,被学生骂了的时候,学生不理解他们做法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说气话,但还是一样把工作做好。”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两位司机“倒出”了心里的苦水。“学生喜欢挤前面,后面有空位也不往后面走,这是最普遍的现象。有时说了好几次,有些同学就是无动于衷,有个别学生甚至反过来骂我们。还有,一些学生老是从前门下车,不自觉从后门下。” “搬电脑上车的学生啊,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还要另外收费,误会我们,因为电脑是风险物,我们承运有风险责任的,”一位司机由衷地说。“我们希望,学生要理解我们的做法,我们坚持做这些,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互相理解才是最好的。”一句话道出了铁人们的心声。
如果说大学城建筑工人是第一批开拓者,那么公交车司机就是后来人。自2004年8月,他们通过层层选拔来到这里,开始崭新的路程。上下班不方便,他们努力克服;中部枢纽没有宽敞舒适的休息室,他们毫不在乎;披星戴月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义无反顾。 “能在一流的大学城为广大师生们服务,我很高兴”,从事司机职业10年的陈伯伯憨厚的脸庞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没什么特殊情况,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的。”
一方驾驶台,凝聚了他们的辛勤汗水;一个方向盘;浓缩了他们从起点到终点的护送旅程。他们的身影,我们最熟悉不过;他们的名字,我们最清楚不过。有他们,才有我们的自由穿梭;有他们,才有我们的安全旅程。
顶着辛苦保驾护航,护城天使尽职尽责

(网络图片)
五一,当同学们收拾好行李,欢欢喜喜地踏上回家的路程,当旅途中的美景不断占满相机的数据库,一路风尘盈满记忆时;当留守的同学静静地享受难得的轻闲,漫步在林荫小道……他们,小谷围的警察们,没有在亲人遥盼的眼光中回家,没有机会趁着假日,寻找山水之乐,他们在执勤,匆匆忙忙地迎面走过……他们是大学城一道美丽的风景。对于他们,假日,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内容丰富的名词。
铁皮的办公室,一层的饭堂……这是小谷围派出所的真实写照。警察们从03年就开始搬进大学城,在这个前任是民工居所的地方,开始了全岛的安全保卫工作。值班领导蔡警官微笑着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大学城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人很多,定居的村民,施工地停留的民工,进驻的老师,各高校的学生等,多达十五六万人。而警力方面,平均一个警察要负责上万人,比例悬殊、任务艰巨。因此,在五一期间,派出所计划让小部分警察轮班休息,大部分人依然要24小时进行值班,遇到特殊情况就要全体出勤。说到这里,蔡警官笑谈,“五一很难与警察挂上钩,老百姓过节,警察是过不了的。”
另外,蔡警官表示,正式办公楼还没有建好,现在环境很艰苦。在宿舍里,六七个人挤在小小的地方,双层的铁皮床,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辛苦的工作后,睡觉成了警察们最大的娱乐。他们认真候命,随时出动。有时候,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甚至整个通宵都不能合眼。“全世界没有一个‘安全岛’ ”,蔡警官说,大学城确实比岛外的世界单纯得多。但是这里人才荟萃,聚集了国家的栋梁,他们觉得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有待提高,他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到,大学生和警察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和支持。大学生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犯罪,防治结合”。
采访结束了,临走的时候再看了一眼那一排排简陋的房子,蔡警官的掷地有声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我们就算顶着辛苦的条件,也要为大学城保驾护航。”在这里,只想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护城天使!”
他们,始终守护着大学城的历史

在大学城博物馆里,现代化的气息变得很淡很淡,古巷依稀,流水轻轻,青砖砌成的古典城墙笑迎前来浏览的旅人。可是,在这平静的背后,在这个不带商业气息的地方,却扎根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创造着大学城博物馆单调的日子里,不平凡的记忆。
虽然是西装革履,但是他们却都是退伍军人,带着军人特有的责任感来到了大学城博物馆。带着朴实的军人本色,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天8个小时巡视博物馆的工作虽然单调乏味,但是既然是自己的工作,就得卖力做好。问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他告诉记者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下班后,和同事一起打打篮球。“平时我们一周训练3次,凡是军人需要训练的内容,除了打靶,我们都需要训练,比如擒敌拳。”当领导来访的时候,也是他们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他们得坚守位置,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我们始终在以军人的精神要求自己。”
除了维持秩序和维护治安,他们还是一个个称职的导游。军队训练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他们也非常乐意去了解大学城博物馆的种种,接受导游知识的培训,当有游客露出困惑的表情时候,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游客身旁,给予详尽的介绍。
大学城博物馆的主要管理人廖小姐告诉记者,她曾经在华师当了20多年的教师,由于对文物的深厚感情,她最终选择了在大学城这里陪伴着这些文物,守候着这份感情。她每天都准时上下班,从8点半到下午5点,她都在咨询处负责管理工作人员、协调突发事件,她说,“这是我的工作,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本科以上的,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因为有了他们,大学城变得不再平常,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内心多了几份踏实,几份感动。他们用最普通的名字串起大学城的故事,他们为大学城画了一双眼睛,在凝视里,我们成为观众,他们成为传奇。
第二小组成员: 廖银洁 曾宇 梁小婵 何文 蔡樾泓 梁雅君 袁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