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聚焦三下乡】“希望之翼”关注三农问题

文字:工管学院希望之翼三下乡服务队 陈成炉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7-12 点击数: 分享至: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顿岗,一个资源丰富、据说“地上是财,地下是宝”的小镇;一个地处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县之中,拥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甚至出现珍稀华南虎踪迹的“绿”镇;一个历史悠久、传承有众多文化习俗的古镇。但同时,又因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政府和群众收入仍以农业为主的穷镇,究竟将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和心灵触动呢?匆匆十几天的义教和调研,对这朵“南国奇花”来讲无疑是惊鸿一瞥。然而,这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瞥,又将给我们和小镇顿岗带来什么不可预测的改变呢?我们没有想,也来不及想,因为我们已经踏上了通往这块神奇热土的旅途。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轻轻地抖动希望的翅膀,让它缓慢展开,然后我们祈祷:让我们以及到时我们能影响到的人,头顶上都响出翅膀挥动的声音……


    清晨,经过一夜酣睡的队员早早就起了床,又投入到了新的一轮忙碌当中。走出门外,远方田野上农民挑水、犁地的身影映入眼帘,让我们不由地惊叹中国农民的辛劳。一个问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俗话说“多劳多得”,那如此勤劳的农民,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我们当然不可能凭空臆测,而获得这些信息的一条有效途径便是:访问对当地农民情况掌握最多、最有发言权的镇党政机关负责人。由此,我们调研组的同学也就踏上了采访顿岗镇政府的道路。

    早上十点,我们顺利抵达镇政府所在地。出乎意料,出来迎接我们的竟然是顿岗镇的第一把手--镇党委卢书记,卢书记告诉我们:在这个面积为90平方公里的小镇上,生活着2.5万多居民,其中大多数是勤劳质朴的农民。正是由于这些农民的辛勤劳作,再加上顿岗富饶的土地,使得这个小镇享有“粤北粮仓”的美誉,其出产的蔬菜、水果、蚕桑等也在邻近地区小有名气。然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并没有打破“农民真苦,农民真穷,农民真危险”的怪圈。由于缺乏本地的蔬菜、水果、蚕桑加工企业,再加上本地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地农民还没有摆脱靠天、靠人吃饭的局面。所谓“靠天”,是指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对天气的依赖性还很严重;所谓“靠人”,则是指当地农民自己没有能力开发市场,种植出来的作物主要靠外地收购商上门收购,这些收购商一年不到,他们一年的辛劳便白费了。这两个因素造成的后果是,虽然顿岗有众多特色作物,但农民人均年收入仍然不高,只有3400元,每年也大概只能增长4%。

    有矛就要有盾。针对这些状况,卢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党委镇政府的战略部署,包括引进外资、加强基础水利建设、推广新技术、鼓励劳务输出等。最后他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我非常羡慕大学生,你们知识丰富又朝气蓬勃,我也希望你们在调研之后能给我们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

    告别卢书记后,我们的心里沉甸甸的。“三农”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不能避过的坎。“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中国富;农村稳,天下稳。”或许,我们的调研还是太肤浅了。然而,青年的热血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完成好我们的调研报告。“三农”,我们跟它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