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聚焦三下乡】黔方烽烟初点——初抵西江

文字:管理學院黔锋队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7-15 点击数: 分享至:

 

寨门迎客 热情西江人

    12号,伴着晨曦,浴着晨雾,管院志协“黔”锋队从凯里市出发,踏上了前往雷山县西江镇的路途。

    车在飞驰,两旁欲滴的青翠在视野中飞快地后退。不愧是山城,青山绿水彰显着它的生机。清秀自然的山群,清澈见底的巴拉河,让人应接不暇。经过了“九曲十八弯”,我们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西江镇千户苗寨。

    放目远眺,西江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一条小溪穿寨而过。房前房后丛丛翠竹和红枫掩映。幢幢吊角木楼依山而建,层层梯田顺着山势紧连云天。别具风格的苗寨风景让大家赞叹不已。

   

    刚下车,就看见当地县政府的领导已经在寨门口侯着了,旁边还有一群盛装的苗族姑娘和青年。男吹芦笙,女戴银花,爆竹声声,载歌载舞。

       

寨门迎客

苗族传统的芦笙表演

    根据苗族的习俗,进寨的每位客人必须喝上用牛角盛的杨梅酒。但如果你酒量不大的话,可千万不要用双手接过牛角,因为一旦你接过牛角的话,就意味着你要把整个牛角的米酒都喝完。因此当苗族姑娘手捧米酒纷纷向我们敬酒的时候,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用口接酒。但这似乎不管用,因为每人喝完一口之后,还要准备接受其他苗族姑娘的劝酒。一口米酒,甘甜可口,却后劲十足,许多同学都被呛得满面通红了。

    对于苗族来说,寨门迎客这种接待仪式是十分的盛大和隆重的。为了回谢西江人民的热情,队员们都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为西江的发展出一份力。

 
全队与镇领导(中间四人)合照

调研率先“出击” 对日后的任务充满信心

    下午,调研组的全体同学趁着其他队员重整休息的空档,带着当地的地图,对千户苗寨进行了一次调研前的踩点。

    一路上具有苗族特色的店铺及房屋道路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他们针对不同的现状也提出了对日后深入调研有帮助的意见。例如在经过新华书店时,对二十平方米的店铺内只有十来本书的冷清场面,提出了对当地教育问题的质疑;路过蜿蜒陡峭的山路时,提出了由于没有引导路标从而不能方便游客们的意见,等等。

    随后他们分别到各个村寨进行采访。在采访中,队员们发现当地寨民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中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采访中我们遇到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去世,母亲出去打工养活全家,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就落到了只有十来岁的小男孩肩上。经采访发现,这种情况在西江并不少见。另一方面,当地苗民有要发展旅游的想法,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苗民,都没有总体的概念和规划,而这就是调研组接下来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镇领导座谈会 希望结下永久的情谊

    在调研组进行预调研的时候,西江镇政府镇委与“黔”锋队的部分队员进行了一次座谈会。会上,西江镇委书记郭建强,镇长唐秋玉、李宏与向队员简要地介绍了西江。

    西江为雷山县的第三大镇,为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现全寨共有1285户人家、5125人,苗族占99.6%,故有“千户苗寨”的美称。镇上的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旅游业有所发展。全镇以“苗家乐 ”为卖点,现已发展到90来户,仅06年就接待了游客25,000多人次,近27万收入。但是旅游收入还是占镇民总收入的很少部分,手工业等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现西江人均年收入仅为1580元,贫困人口不在少数。

    为求脱贫,现西江镇着力发展旅游业。镇政府花大量资金在旅游基础设备的改善上,积极“整脏治乱”。因为西江为全省重点保护村寨,因此还特别设立“绝对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允许兴建宾馆等新建筑,同时坚决保持有着80年至100年历史的建筑原貌。

    但是由于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现在西江在接待外国游客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镇政府和镇委希望“黔”锋队能对村民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培训,并对其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协助当地进行旅游资料的整理和翻译。而面对新增加的“重任”,队员们都表示会尽全力配合,在离开西江之前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