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查中堂镇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飞扬20”法律宣传组一行六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早晨怀着兴奋而期待的心情,身带调查问卷和一大堆防晒物品,法律宣传组踏上了采访之路。
然而,现实与幻想的差别是残酷并无法避免的。村民们半信半疑的神情和关于法律问题的采访时拒绝的坚决,让我们觉得前路艰难。一位守车的阿姨所说的话或许最有代表性:我们这些人,连肚子都埋不饱,哪有什么闲情去学那些法律啊?有什么事叫几个人教训一下不就完了吗?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法律就是吃饱饭没事干用来消遣的东西,“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医院”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但同时让我们觉得惊讶的是,当我们采访一位27岁的打工妹时,她却对法律知识所知不少,而且对法律很有兴趣。她说她的工厂会定期宣传法律知识,而且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很了解。可是仍然有很多的公司、工厂,是宁愿自己的员工是法盲,不懂得申张自己的权利,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之前联络某超市,希望可以借场地来做一个法律咨询的活动,但是其负责人坦白地说除非完全不涉及《劳动法》等有可能影响他利益的法律法规,否则不可能借出场地。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法治现状是不平衡也是不完备的。首先是法律宣传的不平衡。除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外,不同年龄,不同阶级和不同工作单位的差别也是普遍存在的。以中堂镇为例,20岁左右的青年对法律知识非常敏感,而上了50岁的村民不仅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热衷,甚至根本不相信法律。而不同工作单位对法律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一般而言,国营企业对法律的宣传较为积极,而私营企业则较为落后。私营企业的法律宣传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者的态度。
其次在法律的执行上也是不平衡的。城市的法律工作者一般而言学历都够高,而且管理也够严格。而农村的法律工作者则许多是半路出家,组织涣散。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这种不平衡凸现。往往是一个案子在不同的法官手里,在不同的地方,定罪量刑会有不少的差别。
中国千百年来均是以义务作为主,广大人民的手里没有权利,而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在今天仍非常明显。中国的法治道路上应该有两件事值得人安慰,一是《行政诉讼法》的出台提供了依据;二是不久的将来会颁布的民法典。这两部法律将会把中国真正推上法治的立法方面的完善。
中国的法治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但法治之路是必须坚定不懈地坚持的。法治中国最重要的是法治下的中国老百姓,只有老百姓懂法、守法、用法,才能最终走向中国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