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怎样的缘分和运气,我们在这次三下乡中,不仅得到了许多接触西江千户苗寨民风民俗的机会,而且我们的队伍还应当地政府之邀,参与活动,与当地人民同台演出。这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地文化,同时也促进了粤黔两地的文化交流。
醉苗乡
对于身处都市的我们,苗节只是一个名词,或者是一场场的表演。没想到我们还真有幸走进了苗家,与苗民共度吃新节。更难得的是,我们遇上了来自贵州大学的学生,粤黔两地的大学生在美丽的千户苗寨,共度佳节。
粤黔两地,同一颗热心
(穿白色衣服的为贵州大学学生)
在西江,吃新节是除了鼓藏节和苗年节外最隆重的节日。过节时,家家包粽粑,几户联合杀一头猪或全寨宰一头牛分食,鸡鸭鱼各户自备。进餐前要用的祭品是从稻田中扯来3至5个秧苞(孕穗)置于饭上祭祀“花树”、“岩妈”或祭“桥”以及祖宗神灵,寓意祈求祖宗神灵保佑丰收。
听说苗家人很热情,尤其在节日,会请陌生人到家里做客。这次我们亲身体会到苗家人的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去过节的苗家大哥为了接待我们,特意做了只有在十三年一度的鼓藏节上才有的鼓藏肉。
鼓藏肉:貌似肥肉却十分爽口
摆上长桌,倒上苗家香醇的米酒,苗家特有的长桌宴就开始了。
大家都对进寨时的敬酒礼印象深刻,不想在这里要再次接受敬酒礼的考验。穿着传统服装的两个妇女,各捧着一杯酒,唱着婉转甜美的苗家劝酒歌,逐个向客人敬酒。都说醉苗乡醉得最美妙,终于体会到,真是人醉心也醉。
斗牛是吃新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学生的带路下,我们来到了斗牛场——寨里的一条小溪。对队里的大多数人来说,看现场斗牛还是首次,其中的兴奋不言而喻。一位学生还告诉我们,几乎每家都会参加斗牛,赢的人家能得到一百块的奖金,去年她家就得了第一名,这是很光荣的事。
民间艺人技艺大赛
听闻苗家人多才多艺,但都只在电视上见识。这次适逢首届中国西江千户苗寨民间艺人系列技艺大赛和情歌技艺传承表演,让我们大饱眼福。
15日下午1时左右,西江镇四乡八寨的村民早早来到了芦笙场上。羊排、平寨、东引、南贵四个行政村吹着芦笙带队入场,场面蔚为壮观。
吹着芦笙跳着舞,四乡八寨齐进场
绘画刺绣图案,制作布扣、碗筒、布袜、布鞋,纳鞋垫,编草屑,纺织、绕线、拧线、疏线,织布、刺绣、贴绣、绞绣、挑花等近乎失传的传统民间工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吸引了不少媒体和外国游客。
16日下午举行男女情歌对唱比赛。虽然对歌是用苗语,我们一句也听不懂,但通过美妙的歌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独特的苗族风情。
见识到西江民间艺人的传统手工艺和经典的苗歌对唱,并得知这些传统文化将会在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中大力推广,我们为传统文化能在这里保持得这么好而感到欣慰。
粤黔齐聚一台 明天会更好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整治脏、乱、差中,以及结合苗寨吃新节的传统节日,增加节日气氛,西江镇政府于15日晚举行了西江千户苗寨“整脏治乱” 宣传暨吃新节文艺晚会。
不愧是苗乡,姑娘们都能歌善舞。由西江小学表演的《飞向苗乡侗寨》《醉苗乡》充满苗族特有的风情和童稚。而几个村寨献上的小品等节目,都是当地群众自编自演,极为风趣幽默,“他们是天生的演员么?”我们在想。
作为唯一参加表演的外族人,我们代表广外献上了古筝独奏、大合唱《明天会更好》和咏春拳表演。三个节目都大受好评,尤其是富有广东特色的咏春拳表演,赢得了现场阵阵热烈掌声。


通过这两天与当地人民的亲密接触,古朴的苗族文化和西江人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在这里,苗族文化就像时间融进了历史的长河中,恍若隔世,我们依稀回到了农耕时代,富足、和谐、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