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希望,梦想才能放飞.。
——题记
7月11日至7月20日,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从小,我就了解到“义教”这种教学形式的存在。当时,我就特别羡慕当义教的老师。他们不求回报,只想着为孩子们的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感染了我,他们的奉献精神如潺潺流淌的清泉,流进孩子滋润的心田,润泽着这方求知欲渴的土地。其实,在我心中,这些默默奉献的老师,已经获得了最好的回报。
在我心中,他们是伟大的,我也梦想着能当上一次义教。纵然天空很远,世界很大,有梦就实现。很幸运我能随着管理学院志愿者协会三下乡的队伍一同走向“黔”;很幸运我成为扶贫调研小组的一员,能为改变西江落后的现状献出自己小小的力量;很幸运我能兼任义教的语文老师,这给我提供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最好诠释。远离都市,远离俗世的烦嚣,陶冶了苗寨人民淳朴的民风。“穷人孩子早当家”再一次从西江的孩子身上得到验证。他们从小就与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斗争着,承担着生命的艰辛。
然而,面对孩子们的懂事,反而令我更感心酸。因为负担不起,他们中有的人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人被迫辍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于是,缺少教育的他们,只能一直在贫穷的漩涡里挣扎再挣扎。

贫穷中挣扎的村民
我清楚地知道,要想在每个班短短的一节语文课上给孩子们灌输大量的知识是很不现实的。我们这次来到当义教,为的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为的是再一次为他们带来生活和学习的梦想之光,希望之火。
有了希望,梦想才能放飞。
针对西江孩子语文学习的现状,我决定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展开教学:
1. 贵州话,苗族语,成为这里最常见的语言。然而,他们却无法讲出标准的普通话,有的甚至还不会讲普通话。我知道,藏在苗寨的语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但是,如果没有同一规范的语言,这里的人们是很难与其他地区的人交流,把自己的文化和民俗民风传播出去的。于是,我选择了“展现不同地方的语言”和“绕口令比赛”这两种形式的教学,向孩子诠释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2. 小故事,大哲理。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它们就像海滩上的贝壳,被心灵之风轻轻吹过,露出焕彩的面容。于是,我选择了讲小故事,让孩子们抒发自己感受的形式。要知道,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要善于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而且要学会在发生的事里发掘它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3. 词语接龙,尽显海量词汇。这里的孩子有时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词语积累不够。为了让他们形成积累词语,与别人互相交流的习惯和兴趣,我选择了词语接龙这种形式的教学,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

欢乐的课堂

新方式,新课堂
课堂上咯咯的笑声,源于生动有趣的教学。孩子眼中绽现的光芒,源于我们为他们带来的希望火种。课余老师与孩子乐成一片,源于孩子的天真可爱和老师的可亲……这一幕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终于要准备与这可爱的孩子分别了。告别文艺演出的时候,孩子们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尽情表演。但到了颁发“毕业证书”的时候,我们也终于噙不住眼泪,哭了出来。

学生的苗族舞蹈表演

一曲《神话》,寄托着老师们的爱

感动定格这一瞬间
梦想的火种,需要我们用希望去点燃。有了希望的双翅,梦想才会实现。孩子们,加油啊!有机会,我还会再回来的!
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黔”,心是“黔”方美丽蓝天。就让爱的歌声热情蔓延,燃烧整个夏天。十天用汗水写成诗篇,泪水熔化所有疲倦,这份爱,永远都不会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