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回来的第十天,我仍然无比眷恋阳春二中上空的那一片蓝天,无比想念那一颗颗如蓝天般纯洁明净的心灵。
曾经无数次想把在这蔚蓝天空下收获的每点感动译成文字,可惜没有这份勇气。周作人先生说:“真的深切的感情,只有声音,颜色,姿势,或者可以表出十分之一二,到了言语便有点儿可疑,何况又到了文字。” 的确,我是个不擅言辞的人,尤其是我已习惯于把感动藏得很深很深,但是为了重温这十多天来的幕幕温馨,我还是带上了耳机,让那首被我们含泪唱了许多许多遍的《Today》把我带回阳春二中。
到阳春之前,我对“三下乡”的概念是模糊的,在面对如此可观的令人焦头烂额的功课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想我为什么要参加三下乡。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因为听别人说过下乡的感受,有点感动,有点好奇,也有点冲动,也想把这种特殊的经历积攥下来吧,于是我这个大三学生在身边许多同学都选择实习的情况下,“傻傻地”参加了三下乡。
事实上,我与其他队员不同,他们是怀着激情与梦想,带着憧憬与渴望踏足阳春二中这片土地的。而我的心似乎并没有被这流火的七月点燃──我不是热血青年的一员。我只是个想用十多天交换一个经历从而给我有如春夏秋冬自然轮回的平淡生活一点波澜的旁观者。
当汽车驶出忙乱和喧嚣的广州,我渐渐看见了久违的蓝天。在中国,蓝天下似乎都不会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便在努力想像那是一片怎样贫穷的土地,我未来的十多天该会怎样艰难地度过。想起了冰心的话:“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于是才酝酿出那么一点怀着爱与同情向阳春二中播种快乐与希望的冲动。然而,当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发现那里的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样糟糕,反而是那宁静与恬淡,纯朴与低调让我喜欢上了这个小城镇。
到了阳春的第二天,我们这十六位没有任何经验的“老师”便要展开为期十天的教学工作了。第一眼看到我的学生时,心中竟涌现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幻想要当老师,经常趁大人们不在家,拿起粉笔和教鞭,蹦到沙发上,煞有介事的指着墙上的黑板教着底下的“学生”(五六个洋娃娃,还是各有名字的)。 现在真有机会让我站在讲台上,我却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了。值得庆幸的是,望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张张稚嫩的纯真的脸又让我重新找回信心。他们不是我小时候面对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反应的洋娃娃,他们是好学好问,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幻想充满憧憬充满渴望的孩子!
我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因为那是自我学习和磨练意志的过程。由于手头的资料非常有限,我搜索枯肠想出与西方文化有关的材料;由于自己对西方文化也不是太了解,我每天都在心里把第二天的课试讲一次;由于每天都过得忙忙碌碌,几乎每次备课都是在深夜进行,而第二天又要精神奕奕地站在讲台上……
我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因为那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欢乐的过程。难忘给学生讲述西方文化时,他们惊异与好奇的目光;难忘让学生做西方小孩做的游戏时,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难忘领学生唱英文歌曲时,他们天使般甜美的歌声……
我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因为那是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的过程。还记得第一次被学生拉住,在凉亭中谈心的那个夏夜,不顾一身的疲劳,与她们谈梦想、谈人生;还记得第一次收到学生的信,在宿舍里读到她悲惨遭遇的那天晚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还记得离别在即,班上最酷的那个男生对我说“一路顺风”的那个早晨,离别的伤感,欣慰的微笑……
我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因为那是与学生一起努力同甘共苦的过程。眼中萦绕着趣味运动会当天,我们一起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情景;眼中萦绕着排练话剧时我们迎难而上,苦中作乐的情景;眼中萦绕着准备文艺节目时我们不知疲倦,互相鼓励的情景……
这些经历是我在踏足阳春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像得到的。如果真的要把它写出来,每一页都将是用爱来记载,用感动来润色的。短暂的十天成就的这种爱,足以令我苍白的心灵添上色彩!
如今,回到繁华大都市的我,已远离了那片澄明的天空。看着学生一封封沉甸甸的信,仿佛又看到他们眼眸深处那一份真诚,心里依然会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情愫──是怎样一种爱能让彼此的心连系得如此紧密!信中并没有华丽的言语,可是朴实的语言更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很想再看一眼那一片蓝天。但我知道,我,我的学生,都应该用这份感动去支持自己走更远的路。“别了依然相信,以后有缘再聚”。既然如此,在分别的这段日子,就让思念为我写一本祝福,向远方的朋友问候一句:美旋,丽莎,Little Tom,你,你们,过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