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志愿者专业户”杨晟:从奥运、残奥、世博到亚残

文字:亚运志愿者通讯社广外分社 戴春晨 黄飞宇 张若虹 佘植涵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2-18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杨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心理系研究生,从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残运会,杨晟一路践行并传播着志愿服务精神,成了地地道道的“志愿者专业户”。五年来,杨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对杨晟进行了专访。


“志愿者专业户”杨晟

    广州2010亚残运会,杨晟再一次被称为“志愿者”,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是他第几次拥有这个神圣的称号了。他可以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一样讲述他的“光荣史”:从他第一次作为志愿者,走进特殊学校牵手智障儿童,走进广州图书馆服务市民,到两度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走上乡村讲台,再到光荣地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群体之中。当初开始穿上志愿者服的他只是广外修读印尼语的大一新生,而现在他变成了广外政管学院政治心理系的一名研究生。修读广外的5年,也正是书写志愿者“光荣史”的5年。


杨晟服务奥运会、残奥会的荣誉证书

    记者见到杨晟时,他的胸前挂着亚残运会的志愿者证,还系着残奥会的丝带。杨晟说,要用这样的方式去阐述他“怀念残奥服务的激情,祝愿残亚成功的感情”。杨晟的微博取名“飞天小肥羊”,正好呼应了亚残运会志愿者“绿羊羊”的昵称,同时表达了他当好一名志愿者的美好愿望。

“志愿者专业户”的心路历程

    北京奥运会、北京奥残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残运会,杨晟幸运地出现在志愿者群体中。杨晟将这四大盛会归为两类,一类是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这样的世界级盛会,另一类则是亚残运会这样的洲际运动会。杨晟说:“这些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大事,能够服务其中让我很有自豪感。”


杨晟在鸟巢前


杨晟在世博会期间派发凉茶

    作为志愿者,杨晟对团队精神感受很深刻。奥运期间,由于会馆大,观众多等原因,场内的秩序维持十分不方便,对志愿者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团队的力量在此时显现出来。杨晟说:“当大家一起分工合作,一个团队相互配合好之后,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


杨晟(后排右一)和他的团队

    两次的残疾人运动会志愿工作经历让杨晟接触了大量的残疾人。他们拼搏、自强的精神给杨晟带来很大的心灵震撼。杨晟的第一次接触残疾人的工作是在水立方。看到那些没有胳膊的运动员依靠身体的力量奋力向前游的场景,他就被深深打动了。“虽然这些运动员的速度很慢,游一个来回的时间可能正常人可以游两个来回。但他们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展示自己能力的自信很让我佩服。能够看到这样一些自强不息的人,我觉得我放弃一些考研的时间,来参与这份工作很值得。”

    杨晟一直遗憾,他与亚运会志愿者失之交臂。亚运志愿者招募期间,校团委找到他,希望他担任花园酒店的主管,但亚运与考研时间冲突,他只能婉言谢绝。虽然未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与其中,杨晟还是时时关注亚运,关注亚运志愿者。

“志愿者专业户”的新生活

    亚残运会期间,杨晟开始了新的志愿服务生活:每天早上7点钟告别温暖的被窝,冒着冷风到广外志愿者驿站坐上8点钟的早班车,奔赴亚运城。这次他的身份的东帝汶代表团助理。东帝汶运动员使用的是杨晟本科修读的印尼语,杨晟给他们当翻译,并表示“和他们的沟通很方便”。同时,他还要处理代表团参赛、会议布置等事务,并帮助代表团与亚组委进行沟通。“对于残疾运动员,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杨晟说,“我尊重残疾运动员,把他们当成正常人。”


杨晟(右二)与东帝汶代表团

    有了残奥会志愿服务的经历,杨晟这次服务亚残运会就更有经验,他说:“服务残疾人士跟一般的服务不一样,你得有专业的知识,比如你得会怎么推轮椅。我之前的知识没有丢。”

    杨晟就这么平淡地工作着,平淡地面对寒风、辗转场馆和其它一切工作带来的辛苦。他经常把运动员和教练带到场馆门口,接着运动员和教练进入场馆活动,而没有进入场馆权限的他则要在场馆之外等待,一个人忍受长时间的寂寞。对于这样平淡的坚守,他说:“志愿者要耐得住寂寞。”

“志愿者专业户”的真感情

    谈到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体会时,杨晟坦言:“一开始感觉不是很强烈,做着就越来越喜欢志愿者的工作了。”在一点一滴的付出中,杨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参与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时间与精力,有时候会工作到很晚,身心疲惫;有时候还会与学业发生冲突。比如,杨晟在世博会广东馆服务时正当是广东周,在广东周开幕的前一天他工作到1点半才回去,但第二天五点半就得起床去工作了。除此之外,考研前期他还主动选择减少自己复习时间,参与到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他说“有得必有失,残奥会结束后的几个月里我要更珍惜时间去备考,这样才能不让自己后悔。”

    在亚运城的运动员主餐厅,杨晟遇到了一位加拿大的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看到残疾运动员那么拼搏很感动,很震撼。我们都比不上他们的毅力。老人家年纪大,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也有着这份毅力,一定会做得更多,更好。”这份感动和震撼杨晟同样拥有,与老先生不同是,他拥有年轻人用不尽的毅力。

    如果说当志愿者也有“大满贯”的话,杨晟无疑是这一称号的有力竞争者。他从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到亚残运会,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他说“观众的一声‘谢谢’,就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