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谈当代艺术与学院教育

文字:通讯员 曾继平 戴显盛 实习生 郑阳 倪涵 刘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2-2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当前中国的美院教学,学生入学前百花齐放,到毕业时创作风格却千篇一律。”12月19日上午,一场题为“当代艺术与学院教育”的讲座于南校八角楼举行。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美术主编易英教授针对目前全国统一的美院式模式教学及其现状进行了剖析。

  此次讲座借“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之际,由人事处主办、艺术学院承办,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黎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卫和,我校副校长方凡泉,艺术学院院长李于昆等出席讲座。参加讲座的还有来自全省高校的美术院系的代表以及校内外师生等。讲座由李于昆主持。讲座正式开始前,方凡泉为易英颁发客座教授聘任证书并赠送纪念品。

的
方凡泉为易英教授颁发聘书

技能型教育:学用不应脱节 应顺时而变

  “单看学生的毕业创作,常常难以与其在校所学联系起来”——传统艺术基础教育与现实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易英将当今学院艺术教育总结为三个层面:技能型、创造型和观念型。

  传统的技能型学院教育拥有漫长的历史,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西方的美术学院教育源于坊间,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印象派盛行时期,艺术创造的技能性逐渐趋于饱和,这种传统技能型教育也转而把重心放到更具创造力的现代艺术上来。而中国的传统技能型美术教育仍留于此,培养出了“太老实”的学生。易英以雕塑系的“人体教学”为例,“各年级的学生都在雕塑人体,后来一个英国教授来教抽象雕塑,结果学生们做出来的作品怎么看都像是被肢解的人体”,无法摆脱具象的人体雕塑的影子。

  易英表示,单纯强调基础技能教学大大禁锢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传统教学与现代应用之间出现了差距。“如果不改变这种模式,中国的艺术也许只能落后于西方。” 

易英教授
易英强调学用不应脱节

创造型教育:照到“理性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如同古典主义的社会功能随金融贵族的没落而失效,当技能型学院教育在社会发展中逐渐难起作用,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型学院教育将应运而生。创造型学院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而不再是单纯研习艺术技巧,给予学生更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功用。

  然而,艺术与社会的结合也导致了一些艺术创作者过于商业化。“群众喜欢的不一定是好东西”,为吸引大众眼球,获取经济效益,他们“打擦边球”,有意渲染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对艺术的发展及社会作用发挥都产生不利影响。

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现场

  易英谈到,“理性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可以通过感性方式解决。”而艺术正是这种可起到社会治疗作用的“感性阳光”。他介绍了目前业界的两种观点:一是站在边缘群体的立场看,“艺术也是一种发言”,帮助其表达观点;二是将艺术创作看做无功利的创造,鼓励设计与艺术结合“双翼齐飞”,前沿性与原创性并重。

观念型教育:重在观念的表达

  “艺术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风格或题材,主要是观念的表达。”谈到学院教育的第三个层面——观念型学院教育时,易英指出,“观念型教育主要是受当代艺术影响,但其观念却不是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的。”面对有人对观念型作品的质疑,他表示,此类作品具有文化与时代的限定性,不能简单用是否写实来判定好坏。“有的艺术不一定能让群众完全理解,但它却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最后,李于昆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提出学院艺术教育在当代文化境遇中,应该将自我放于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将具体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形象融于教学的结构之中,形成新的话语模式,创造无愧于时代发展的当代学院艺术。
 
附:主讲人简介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主编,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是我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史家与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