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7日晚6点30分,英汉基础口译课(通选课)首次在南校开讲。该课由高翻学院的贾兰兰老师和詹成老师担任主授老师,原定授课的仲伟合副校长由于公务繁忙,将主要负责该课的教学监督工作。对于新开设这门课,南校的同学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纷纷想要过上一把“口译瘾”。
同学热情高涨 小课室换大课室
同学们忙于搬桌椅旁听
虽然这节课是通选课,授课对象为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但仍有不少没有选上这门课的同学前来旁听。狭小的E301课室早早就挤满了人,还有不少同学从隔壁课室搬来课桌椅旁听。好事多磨!由于E301的课室电脑设备出现问题,贾老师决定把课室换到隔壁教室。同学们又纷纷把原来从隔壁搬来的桌椅搬回隔壁。最后,为了方便同学,贾老师把小课室换成了中课室。这个课前的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贾老师授课和同学听课的热情,上课气氛十分融洽。
埃及—最早出现口译的国家
贾老师向同学简单介绍了口译的历史。公元前3000年,埃及即有了关于口译的最早史料记载。而后口译又在古罗马和希腊兴起。当时口译的工作没有地位,因而主要是由奴隶或是战俘来完成。但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世界逐渐掀起了口译的浪潮。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英语是在一战后才开始拥有现在这样的地位的。那时,世界最主要的口译方式还是交替翻译。而如今最令人羡慕的同声传译则是在二战后纽伦堡审判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它使原本冗长至20年的审判时间缩短了一半。从此,同声传译被联合国定为大会指定翻译方式。
一边打毛衣 一边做同声传译
老师为同学们播放口译视频
口译(Interpreting)和笔译(Translation)同为翻译,但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它们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信”,“达”,“雅”,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篇好的笔译的标准。口译的标准是什么呢?贾老师引用了仲伟合副校长对于口译所设定的一个标准:忠实,通顺,及时。忠于原意,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通顺与否,关系到听者能否清楚把握对方的意思。及时,是口译和笔译的区别之一。
口译分为两类:交替翻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称连续翻译,简称交传,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又称同步翻译、同声翻译、会议翻译,简称同传。交替翻译,即讲话的人讲几句话停顿一下,译员开始翻译,译员翻译完了之后再继续讲;同声传译,顾名思义,即基本同步地实现对讲话者发言的口译。贾老师还为同学播放了两段视频,让同学感受一下交替翻译和同声传译的区别。
好的口译离不开"NOTE-TAKING"
那么同声传译是不是比交替翻译更难、更高级呢?在FAQ(常见问题解答)部分,贾老师作了解答。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并没有说谁比谁更高级,两者的工作方式各有不同,各有标准。虽然交替翻译和同声传译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熟能生巧。贾老师笑称,其在美国读口译研究生时的老师已经到了能够一边做同声传译,一边打毛衣的境界。
“要相信学好口译没有捷径”
由于口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薪酬较高,因此受到很多学生的追捧,尤其是同声传译,更被称为“21世纪的金饭碗”。贾老师认为需理性看待口译工作,“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从事口译工作”。首先要看自己喜不喜欢口译,学了之后感觉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一工作。但是不应轻易放弃,不适合从事口译工作的只是极个别的。
对于出国留学以提高英语水平、口译能力的说法,贾老师谈到,国内许多高校也开设了口译的课程,如广外、北外、上外,这几所学校的口译教学水平也很高,因此在国内学习也是能够把口译学好的。“要学好口译,就要相信学好口译没有捷径,要能吃苦,还要做好应对高压工作状态的心理准备,多练习”,贾老师给那些想学好口译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