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广州民谚“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说的是人们对于在农历二月参加现在位于黄埔区南海神庙一年一度波罗诞庙会的重视。经考古专家考证,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的波罗诞庙会在宋代已经盛行,延续千年,其时方圆数十里,四乡云集,车水马龙,胜似春节,后因极左思潮冲击而中断,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恢复。
2005年,为保护、传承、展现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政府文化局等部门举行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为市民游客展现一批具有广州本土乡俗风貌特色的民间习俗艺术表演和展览,民俗文化艺术节每年于南海神庙开幕,去年同时举行了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永久落户黄埔签约仪式。本月27日早上,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南海神庙举行,开幕式上进行了“波罗诞”祭海仪式。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规模最大、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去年七月份,瑞典歌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访问终点站的中国之旅的首达地点便是南海神庙。
在今年的开幕式上,本土艺术家和表演者为市民游客观众表演了“人龙舞”、粤剧《六国封相》、“醉龙舞”等本土传统艺术表演,进行了“波罗诞”祭海仪式,祈求国泰民安,海不扬波。

热闹庙会-家长带着孩子,默默把传统流传

龙神舞起 风调雨顺

南国红豆 庙堂生辉

生动的“醉龙舞”

长隆马戏团的外国表演者也乐于其中,传统艺术文化需要对外交流广播天下

祭海仪式-虽只是仿效旧式,却是人民最真诚的美好祈愿

仪式完毕后观众加入到表演者的行列中跳起舞来,广场变成欢乐的海洋

广场外游乐者众 庙堂内诚祈者攘

游完庙会,按传统人们都会买上一些“波罗鸡”,图中蓝衣阿婆从13岁起开始制作“波罗鸡”至今
波罗鸡是源于波罗庙附近村落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工艺品,用硬纸做框架,外敷黄泥,再粘上五颜六色的鸡毛,非常鲜艳喜气。
传说旧时波罗庙附近村落有一位孤寡老阿婆与家养的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村里一财主看中阿婆的大公鸡雄气抖擞,欲将其买下被阿婆拒绝而恼羞成怒,更将阿婆的大公鸡杀死。老阿婆伤心之余拾公鸡毛,和黄泥,塑纸皮,于是便有了波罗鸡。传说每年在波罗诞上售出的鸡中,总有一只会在清晨啼唱,谁买到谁就发财致富、幸福吉祥。
和许多岭南传统手工工艺品的命运一样,波罗鸡也面临着制作者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
本期摄影:李晓露 甄晓晖 陈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