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广东省教育厅2006年4月份颁布了《关于在广州大学城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通知 》([ 粤教高[2006]64号 2006-04-06 ] ),而从2007年3月21日开始,大学城校区的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7所大学也先后发表一系列有关互选课程的报名通知,并呼吁学生踊跃报名。作为大学城资源共享的一个尝试,高校课程互选究竟现状如何?
现象:77门课程遭遇“滑铁卢”
4月初,记者在对大学城各大高校预计开展的课程和实际开课项目进行了统计后,却发现原计划开设的77门课程里只有8门课程能够按原计划于四月开课,其余的皆因报名人数不够而停开。目前,已经招够人数的课程并于4月份开课的课程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健推拿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口译,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园林设计、电影与人格心理学、钢琴基础、交际礼仪。

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示意图
记者在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和大学城相关高校的教务处网站上得知,参与该项目的七所高校总共开设了77门课程;而在设定的开班最低人数额方面,除13门课程设定在50人以下外,大部分课程都设定在100-160人之内,有些课程高达210人。在报名截止日期前后,华师、广药、广中医、广外和华工先后发出了一系列“因选课人数未达开班要求”而暂停或部分或全部课程的通知。课程的设置涉及了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有部分通选课的老师学历在博士以上,但也有一些只是讲师。
而除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校发表了关于接收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学生修读共享课程暂行规定外,大部分高校对该项目的相关管理条例仍处于不公开状态。在问题咨询方面,记者在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和高校的教务处网站上也没有找到权威人士详尽的资料解答,关于问题反馈,网站上也没有过多涉及。
大学城十所高校中,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大学并没有参与这次的高校互选课程活动。
问题:並不容易了解你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随后共发放了8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4名同学表示对该项目“完全不知道”,53名同学表示“听说过”,23名同学表示“了解详情”。同时,70%的同学表示非常支持这项目。
但在“你会因此而选择其他高校的课程吗”选项中,选择“会”和“可以考虑”的同学比例各占“43.7%”和“46.2%”。显然,对于参不参与这个项目,同学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大一的苏同学认为,大学城高校共享课程的交纳费用偏高,而且对于结业证书、教师资源分配、教育质量等细节问题尚不清楚,并且现在学习和工作繁重,也比较难挤时间去参加其他高校的选修课程。而广东药学院的陈同学则表示,她对大学城各高校互选课程的举措相当有兴趣,除可以选择到自己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外,还可以感受一下其他学校的教学氛围,“这可以算是一种额外收益了”。

这个选课的网站,有多少人上去光顾过?
此外,学校提供的选课资源是否充足、开课时间和收费问题是影响学生参与该项目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各占67.5% 、63.8%和48.8%。而在了解该项目的有关细节方面,开课学校与具体课程、学分与收费问题也是同学相对最不清楚的,各占67.5% 、46.3%和37.5%。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询问了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中山大学教务处的相关负责人。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彭老师透露,所有华师的高校互选课程都是由该校的老师自愿报名的,然后再从中挑选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水平高的课程。此外华师开设的高校互选课程本校的学生基本是不可以报名的,报名的对象主要面对外校学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的孙老师指出,由于广外是以外语外贸著称,所以选择“英语口译”、“欧洲(五国)文化”等课程开课是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对于学分费用设定的依据,孙处长指出这是有物价局批审下来的,是符合物价局有关规定的。
此外,对于部分同学提出的“可否申请相关专业的双学位”的问题,孙老师表示遗憾。因为按照规定,要获取双学位,必须先得到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学分,而现阶段所开设的通选课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孙处长相信,“但我们会在将来走到这一步的”。
中山大学东校区教务办的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中大这次并没有参加资源共享活动,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中山大学是一所教学科研型学校,学校老师本身工作量就比较大,科研任务较重,如果再进行课程互选,会增加老师的工作压力;其次,中大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很多,老师要集中精神教导本校学生,不能辜负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因此能够顾及到外校选修课的时间很少;最后,关于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还没有完善的规定,实施起来多有不便。
前方:发展之路还很长
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商老师介绍,关于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项目的开展工作,广外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务处总负责、各学院教务秘书参与负责的方式进行,同时利用在网络上公布、校道上拉横幅等方式进行宣传。他告诉记者,这次课程开设的结果不尽人意,一部分是因为学校前期宣传力度不足,组织较仓促;其次学生对互选课程的认识不够和可能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次互选课程的开课情况。

广外开设的“英语口译课”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科科长韩老师则告诉记者,有同学向其反映上学城网上选课系统还不够完善,部分选报了课程的同学在网上并无显示,“这也是导致课程无法开设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相对于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考虑,三位老师对高校互选课程项目的开展都表示赞同,如刘明老师认为,开展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还可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实现高校间资源共享的重要措施。”
对于怎么样更好地推广高校互选课程项目的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大学城高校资源共享呢?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收到了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众多建议。
在记者发放的调查问卷中,56.2%的同学都提出了至少一条的建议,包括“学校应该开放更多课程特别是各校的特色专业”“选课时间应该提前公布以便协调与本校的课程时间”“学校应开展“小班教学”“学校应注意提供后续提高课程”等。
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际,刘老师建议可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从讲座入手,让更多学生对一些文学类、文化类的课程增加兴趣,从而达到扩大特色学科影响度的目的。另外,刘老师还建议在学校网站主页上开设一个关于高校互选课程的交流专栏,为岛内师生提供资源交流平台。
而商老师提出,推进高校互选课程的开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再次,加强优秀教师的调用,这样就可以保证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多的学生选修,也会促进教师的积极性。
“其实高校互选课程只是高校资源共享的起步,发展之路还很长。”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彭老师如是说。
(刘早 刘佳 朱宇玲 冼文翔 杨嘉静 陈柏熙 罗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