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国土赋》作者谈人文素养对论文写作创新的重要性

文字:罗福军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5-25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21下午,由人事处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广外大学报共同承办的“著名教授论坛”第二十八讲在南校区教学楼F208举行。现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教授,以“人文素养与论文写作”为题阐述了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论文写作的创造性。副校长方凡泉,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何洪亮、院长郭光华等领导出席,与师生们一起听取了讲座。方凡泉给教授赠送了纪念品。

 


方凡泉副校长给教授赠送纪念品

 

“为什么需要加强人文素质?”龙协涛认为这是由我国国民人文素质下降的现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水平提升了,但社会人文方面水平却下降了。文盲有两种:一、现代文盲,即不会说外语,不会上网,不会开汽车;二、传统文盲,即对古代文化历史知之甚少,中文写作能力差。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我国现代文盲的数量日益减少,然而传统文盲却有增长的趋势。例如,参加《红楼梦》选秀的年轻女孩在填报名表时把“林黛玉”写成“林代玉”,人大校长在迎接台湾新党主席时古诗词引用错误等等,教授从各阶层举例说明了问题的严峻。

 

龙协涛指出,物质是变化的,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即将超越日本,有人预测中国超越美国也是指日可待。然而,中国能够超越美日,美日总有一天又会再超越中国。但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产品是不能超越的。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中国的红楼梦,这些都是精神文化的一座座高峰。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当历史尘埃散尽以后,能够留名青史的不是战争的胜利,而是对精神文化的贡献。

 

龙协涛教授在演讲

 

龙协涛解释说,人文素养提高上去了,论文写作才能写得好,才能有所创新。自然科学的创新和社会人文的创新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的创新是日新月异,一个替代一个;然而人文社会的创新是螺旋式的,是在包容了前者的成果之上传承发展的。

 

对于人文社会论文的创新,龙协涛认为可以从六个层面实现:一、理论层面创新,这也是最难的,对于本科生来说,理论层面创新尚有一定的难度。二、方法层面创新。比如对《红楼梦》的研究,如果从经济层面去研究当时的经济状况就是一种新颖的研究。三、应用层面创新。中国研究作品喜欢知人论世,从作者的背景经历来看他的作品。但是西方却认为不能因作者的个人经历而干扰了对作品本身的看法。如果我们借鉴一下西方的这种方法,也许会有新的收获。四、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创新。五、从语言层面创新。同一种看法,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创新。比如鲁迅的语言风格就是他的一种特色。六、从借鉴模仿走向创新。一开始从事论文写作很难就会很有心得,通过借鉴模仿,了解了别人的思想,才能渐渐得出自己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最可行的一种途径。

 

龙协涛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论文类型和题目,包括:一般性论文,题目常见有《粗论XXX》,《试谈XXX》;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商榷或质疑;引进或介绍外国某流派某思潮;进行比较研究;对已有的思想进行考证研究;书评;综述综论,这是对别人研究的研究;新的作品的发现,如郭沫若未公开发表过的一些作品。熟悉论文的各种类型,在选取论文题材和确定论文方式时就能熟练得多。

 

龙协涛教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编审、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大学学报主编10年,任期内该刊蝉联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个人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学术著作13部。为北京大学所作的《燕园赋》和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写的朗诵词《国土赋》获广泛好评。

 

国土赋

神州沃土,华夏膏壤,

五色交辉,载玄载黄。

育吾子民,岁吉年祥,

厚德载物,历尽沧桑。

 

昆仑珠锋,民族脊梁,

血脉灌注,黄河长江。

四大发明,寰宇共仰,

鹿鸣友声,屹立东方。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

春风化雨,土地流芳。

贞下起元,国运大昌,

旧邦新命,再创辉煌。

 

铸鼎集土,盛世华章。

民族融聚,和睦家邦;

金瓯一统,民主富强。

宝鼎铭鉴,中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