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7日下午,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郑超老师在南校G507带来了一场题为“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的讲座。作为学生团体学术月活动系列讲座之一,此次讲座介绍了学习第二外语的心理过程和规律,并启发同学们应如何认识、运用其中的规律去提高外语学习水平。
成年人学不好外语原因何在
“为什么成年的人更难学好外语?”,针对这个问题,郑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除了本族语言的思维定势外,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主观原因妨碍了外语的学习。其一,自我形象不佳。总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好,词汇量不大,不会表达,这种先入为主的不自信往往导致在外语学习上无法突破。其二,动力不足。一些同学采用背单词,学语法的方法来学习英语,但这却是最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的。正如很多人学英语的目的是应付考试,但考试水平却与自身期待的实用水平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外语学习者就像一个投资者,如果看不到自己希望的回报,积极性自然会骤降。

此外,学习的惰性也是学不好外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惰性会让学习者刻意回避使用新增词汇而去使用基本词汇,这十分不利于外语的学习。比如,为了回避使用新词汇,许多同学会把最早接触的“danger”当作是 “risk、threat、hazard”的替代词,却不知其中差别,往往造成使用不当。
流利与地道
郑超认为,很多人认为英语说得流利应该是学习的目标,其实流利的英语不一定地道。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教与学中,所接触的是正规的英语而是不地地道道的用语。英语说得流利不代表实用性就强,说得地道才是把英语学到家。换句话说,地道的用法会让表达更加出彩。
外语学习的反自然现状
讲座中,郑超指出了日常的外语教学存在着的很多反自然现状。比如说,先读后说、重读轻听、多读少写、未写先译、把外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这与人类认识、学习的规律是相悖的。儿童对语言的认知是先从内涵意义再到指示意义,但在教学中刚好相反,经常是老师把一个词语的意义全部告诉学生以后再让学生去体验。郑教授也指出,外语学习是由正式语言到非正式语言的学习,这一过程正好是与母语者的学习过程逆反的。此外,不讲意境,不讲意图,学习与实用脱节,都是学习过程中的误区。
如何学好外语
对于如何学好外语这一众多同学的疑问,郑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输出。在大量听读的输入基础上,有意识加强对说和写的输出。第二,拓展知识面,把外语的学习扩散到多种知识领域。第三,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把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第四,注意两方面能力的增长。一种是限定搭配、纯成语以及隐喻式成语的积累,另外一种是语境的辨识,做到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任何时候都可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