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07三下乡】许国彬故地重游 中文学子喜迎贵宾

文字:中文西牛挂职队 袁佳璐 肖燕雪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7-2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7月19日,中文学院“三下乡”挂职队迎来贵宾,学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学生处处长何传添、团委书记刘志军,在中文学院总支书记高云坚及副书记周秀娇的陪同下,前往中文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英德市西牛镇,看望在此挂职的“三下乡”队伍“夏天的风”,同行的还有英德市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扬清、英德市教育局副局长潘光器。


故地重游,许国彬笑逐颜开

  许国彬与西牛镇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在此任教四年,他的父亲对西牛镇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贡献,用他的话来说,“我父亲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西牛!”此次重回西牛镇,看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表示十分欣喜,感慨良多。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看望中文学院西牛挂职队,向20名中文学子表示亲切慰问。

  以西牛镇党委副书记刘喜标为代表的“东道主”对我校领导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组织双方进行亲切座谈。会上,许国彬首先对当地政府支持我校“三下乡”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向与会者简单介绍了我校“严抓教风、学风、校风,重视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实践”等办学特色。在听完当地政府对中文西牛挂职队的评价后,他笑着说:“听到对你们肯定的评价,我很欣慰,也很高兴,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综合能力。”


“东道主”热情迎宾

  会上,与会领导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实践的重要意义。刘喜标表示,大学生到基层实践,可以为当地带来青春的活力,带来新鲜的理念;张扬清表示,英德市一贯重视教育,而大学生到基层实践可以对当地学生送来知识,带动当地人民提高“培养后代、加强教育”的意识,一扫以往不重视教育的缺陷;潘光器的发言中阐述了对“三下乡”的独特见解:“三下乡”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资讯的大丰收”,这种收获是双方的,基层学习了先进办学理念以及大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大学生也从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他生动地比喻:“三下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信息直通车”。

  何传添则从经济学的角度为队员的调研工作提出宝贵建议。他指出,“三下乡”队员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给当地农民带来实际效益。西牛镇主要经济作物是竹笋与冬瓜,他建议队员帮助当地农民利用网络资源,如在“阿里巴巴”网站注册用户,宣传当地资源,吸引外资,以此来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另外,西牛挂职队队长李文婷与队员代表郑蔚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了“下乡体验”,发言中透着真情,感动了每一位在场人员。她们说道:“我们不奢望能有怎样大的作为,做出怎样不凡的业绩,相反,我们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和吃苦的精神,渴望在粤北山区体验另一种生活,也期望能像我们的队名‘夏天的风’那样,把大学生的活力与知识化作夏天的轻风,吹入西牛镇。”


许国彬代表学校赠送纪念品

  最后,许国彬代表学校向西牛镇政府赠送纪念品,并与全体队员合影留念。